2011-08-23 14:55:48
2009年11月1日,清华大学国学院正式成立。此前,几所重点大学已先后开设了国学院。国学院、国学班的接踵开设,读经诵典的日益流行,着古式服装作秀的吸引眼球……凡此种种,似乎见证并推动着“国学热”的升温。
“国学”是否“热”,只是外在的温度;传统文化的呼吸与叹息,才关乎其生命内在的脉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授予《解放周末》独家发表的这篇文章,分析了“国学热”的由来,提出了“国学热”背后隐藏着的一些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满怀热情地重拾、追寻、学习、珍爱、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且将之一股脑地装到贴着“国学”这个标签的篮子里,却丝毫不顾虑这张标签的模糊与可疑
最近十年来,我国内地兴起了一股来势汹涌的“国学热”。这股“热”绝对不仅仅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是切实可见的社会现象:电视上的“国学”节目掀起收视热潮,报刊上的“国学”文章连篇累牍,书架上的“国学”论著触目皆是,社会上的“国学”讲座此起彼伏。更不必说大学了:各种各样的“国学”课程列入课表,各种各样的“国学班”广招学生;以培养未来“国学”大师的“大师班”早已经在不止一所大学中出现;“国学”进入了中小学,乃至学龄前教育,很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能够将《三字经》、《弟子规》等倒背如流备感骄傲……
首先,我必须表明我的态度:毫无疑问,上述现象都是可喜的;最起码,这说明我们对按照时下做法,统归入“国学”名下的传统文化开始珍惜和热爱。其次,我也必须表明我的担忧:我们对这股“国学热”的背景是否有足够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国学热”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一些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对“国学热”背景的认识是不够清晰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国学热”都应该是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假如不太健忘的话,今天40岁左右的人应该清楚,在距今30年前,“国学”是什么形象和地位。至少,我们绝对不能说,“国学”在当时的形象是正面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应该还都记得,就在短短的30年前,中国人是怎么称呼今天又恢复了圣人地位的孔子的吧。除了梁漱溟先生、吴宓先生等极少数人外,数亿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难道不都是直呼“孔丘”其名,甚至直斥其为“孔老二”的吗?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问题。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程度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并不为过。我们生活在今天,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恐怕未必有多少人明确地知道,这30年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最近有一本好书,是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由复旦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编写、著名传媒文化学者曹景行先生主编的,书名叫《亲历》,副标题是“上海改革开放30年”。这本书通过上海改革开放30年中发生重大影响的若干关键事件中的关键人物的口述,来感性地重现历史性的事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序言。这篇序言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有关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
一是经济发展取得突出成就。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67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百分之十,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体。进出口贸易总额,2007年是1978年的105倍多。1978年一年的劳动所得只相当于2003年的11天。
二是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在1978年是2.5亿,2007年已经降低到不到1480万。在这30年里,中国人口增加了5亿,却还能够基本平稳地达到初级小康水平。
三是在短短的30年里,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三个巨大转变。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