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3 19:45:22
为书作画不能随波逐流,赶一时之风气只能获得当时的虚荣,而艺术是要流传给后世看的,真正的艺术必能子孙永保。也许正是这种求史名、不求虚名的心态,使得刘智先先生一心浸润于他的笔墨世界,从不为迤逦光色流连。其气息传之于笔墨、镂之于金石,便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一派静穆、雅致的高风古韵。
刘智先先生的书法时常被人赞为"有仙气",过誉是当然的,并非仙人,哪来仙气?但是,这正传达出了刘先生书法中的一股不俗之气。观其书,融法帖的秀婉温润与碑版的冷峭峻拔于一炉,既有中国文人传承千载的书卷气,也有厚重历史沉淀、凝结的金石气,因此其气质虽柔却不媚,虽工却不俗,虽温婉却也骨力超群,虽字字力透纸背而又连绵逶迤、流婉洒脱、浑厚华滋。从其字的线条、结体,可以看出刘先生对于碑、帖皆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故而才能在其别具己意的书写中将中国书法的流丽之美与骨格之气均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从其作品的气息、调格,则不难看出刘先生必然是个真正做到了书里书外都是功夫的人,这书外的功夫便是学养,是使书法本身进入别一种境界的必经之途,也是惟一之途。刘智先先生幼年即开始学书,承庭训,勤临池,加之天赋非常,"童子功"自非一般;少年时又涉文学,诗歌、散文的陶润,蜀中山水的滋养,纯净而闪耀的青春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情结,而这又恰恰是一个艺术家所必备的气质。后来进京,一直又从事专业书法工作,韬光养晦近十载,其书法日臻高格,便成了今日所见:静穆雅致,承古开今,蕴藉而生动,深沉而隽永的个人风格。
中国文人,诗、书、画、印似为必修之课,而刘智先先生这四门功课不仅皆修,而且皆善。诗、书、画、印的相通、相承,也可以从他身上得到印证。
刘智先先生的花鸟画取材新颖,立意必有奇趣,且造型简约,情态别致。简疏淡远的纸面上,寥寥数笔之间呈现的是一种生活的情趣、内心的乐事。说到这乐事,我不禁想到了刘先生在其一篇《自述》中曾写道:"每有心得,则独自窃喜也,从不与外人道说。无他,盖与时人所求不同也。"俨然一副"有喜偷着乐"的心态。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