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1 13:37:38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剪纸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剪纸,本文以新疆出土剪纸为例,从历史和民俗传承关系的角度,通过分析归纳早前剪纸艺术的造型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溯源,发现新疆地区剪纸艺术已经与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融为一体,并且与原始艺术(原始岩画和原始彩陶图案)存在着密切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一、新疆出土剪纸介绍
1959年10-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东疆文物工作组在吐鲁番县火焰山公社阿斯塔那村北区发掘了六座古墓葬,出土剪纸三件:①TAM303出土剪纸一件,土黄色纸剪成圆形图案。图案外圈作齿轮状,内圈环状排列着八个对称的镂空菱形,中心为莲篷形,莲篷核心的圆孔及其周围等距离环形排列的八个小圆孔象征莲子。[㈠] ②TAM306出土剪纸二件,均残,一件蓝纸剪成,图案同上;另一件土黄纸剪成六边形,每边上各有立尾梢相连的对鹿。该墓散布着一些被剪成菱形或束腰形的小纸片,其中有文字的十四片, 四片可拼合,存字三行,似为契约之类,年款为“章和十一年辛酉岁正口(月)”[㈡]《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2(民间玩具、剪纸、皮影)》图136刊载了TAM306出土的对鹿剪纸彩色照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贾应逸先生撰写的说明文字如下:“六边形对鹿剪纸,北朝,纵10厘米.横10厘米。这件剪纸1960年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残存一小部分,系土黄色纸剪成。其中心已无法分辨,仅见一段弧形,余为几何形图案,可复原为六边形。每边上各立相背的二鹿,两鹿尾梢相连,四肢直立;其中一鹿头上还残存一叉角.浑厚而美丽。”[㈢] ③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贾应逸先生报道,1960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上一件隋代“猴形团花图案剪纸”。此件剪纸系用土黄色纸剪成,直径26厘米,“中心为圆,周围是层次重叠的八角形,再以圆圈围绕,圆上站立一圈猴子,外绕以锯齿状圆圈。出土时残存中间圆圈的大部分和四只猴子。相邻的一对猴子相背而立,两尾相连,又回过头来相对而视;上肢相连,一高举,形象生动,显示了艺人的巧妙构思。”[㈣]此件剪纸虽然未见正式发掘简报,但系发掘和收藏单位发布的消息,故当正式报道视之。 4、1966年至1969年,新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在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区发掘古墓105座,其中67TAM88出士圈形图案剪纸二件。该简报只附刊了两幅出土剪纸的黑自图版(原图_二六、二七),未见任何文字描述。[㈤]《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新疆维吾尔尔自治区博物馆贾应逸先生扭写的说明文宇指出:“两件团花勇纸是将纸折吸数次后.再剪成四面均齐的几何形图案。两件均为圆心菊形。出土于墓葬。是死者的随葬品.作为祭莫鬼神,慰籍亡魂的。1967年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从图形比较,可以看出这两幅剪纸即是157TAAl88出土的那两件剪纸。
二.造型特点
1、造型的完美性
中国民间美术图形追求圆满、美满、美观、和谐的内在本质,构图充实丰满,具有独特的造型方式,剪纸也不例外。新疆出土的剪纸并不注重透视、比例等方面的表现,古人们将自己的观察、分析、想象的形象刻绘出来。如莲鹿团花剪纸、莲猴团花剪纸,无论是鹿还是猴,它的四肢,身体的每一个面都表现了出来。在古人们看来,如果缺少某一样东西他们就会觉得画面不完整,而不完整的造型肯定是不美观的。关于古人的这些想法,虽没有文献记载,但就剪纸艺术的传承性来看,我们可以根据现代剪纸一人的聊天内容推测古代认得“创作”思维。一个农夫在解释她的剪纸作品是说:“我站在耙上向左边一晃就看到牛的腿朝那边,往右边一晃就看到牛的腿朝这边。”从他的解释中,我们可见一斑。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