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2 17:23:25
梅花散去迎春长,桃夭飘向泪海棠。清明微洒两岸雨,兄弟共点轩辕香,骨肉不读曹门诗,煮豆燃箕终惨伤。今日重翻两地书,全当故简又何妨?
清明节到了,平民老百姓也想说几句“国是”,其实也是家长里短、骨肉亲情的事。
我在《新闻民俗学》一书里说过:“媒体报道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无关宏旨的小事。对本民族岁时节俗新闻的缺位失语,是一个媒体数典忘祖、无视自身民族文化血脉,从而自贬角色、自寻衰败的社会行为。”
祖国领土的统一、中华民族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是数千年中国历史的趋势。《三国演义》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第一首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以为,所说、所唱,都是祖国河山完整、天下和合的“大势”。香港、澳门回归了,宝岛台湾何日回归呢?凡炎黄子孙,不能不作如是想。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毛泽东对领土问题、主权问题,坚持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决不能让台湾成为美国的附庸。收复台湾,一直是其夙愿。建国初期,国力薄弱,武器落后,渡海作战舰船匮乏,又有美国插手,强行进攻难以凑效。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解决台湾问题“一纲四目”的方针。一纲是台湾归回祖国,四目——除外交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蒋介石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蒋介石在台北草山官邸去世,享年89岁。宋美龄、蒋经国决定将蒋灵柩暂厝慈湖,以待来日“奉安南京紫金山”。4月28日“行政院长”蒋经国被推举为国民党主席。79岁的宋美龄为蒋经国治台让道规避,明智地赴美国“治病”。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在台湾就任“总统”,举债进行“十大建设”。
据香港《星岛日报》同年5月31日报道, 蒋经国掌权之后,念念不忘乃父的教诲,又确比其父开明不少,提出“今后不希望再有‘蒋经国时代’这一类名词出现在报纸杂志之上。他认为今天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不应再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如果真有‘时代’的话,只有群众的时代,而没有个人的时代”。“今后不希望称呼他为‘领袖’。他认为国民党只有两位领袖,一是孙中山先生,一是已故的蒋介石总裁。除了他们两人之外,没有人可以再被称为领袖,他个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党员,一个普通的国民,只愿以党员以‘国民’的身份,与全体同志及 ‘全国’同胞一起,共同奋斗”。“今后不希望有‘万岁’的口号出现。他认为只有国家、民族的万岁……没有个人的万岁”。
“文革”结束后,大陆紧锣密鼓推动对台工作进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0年元旦邓颖超在全国政协茶话会上说:“希望台湾当局审时度势,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朝着祖国统一的伟大目标前進。”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对台工作九条建议(简称“叶九条”)。同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发表谈话,提出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邀请蒋经国等人到大陆和故乡看一看。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这一切政治信息,台湾有什么反响呢?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其父蒋介石的文章里说,“切盼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并表示他“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孝敬民族,奉献于国家”。这,是回应,也是投石问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遵邓小平、邓颖超之嘱,给蒋经国写了一封信,由新华社播发,并刊登于人民日报。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
近祺!
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廖承志绞尽脑汁写了这封文白交融的信。所谓“幼时同袍,苏京把握,往事历历在目”,指他和蒋经国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时,天寒地冻,俩人曾同盖一件大衣。“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是蒋经国的座右铭。60年代周恩来审阅张治中给蒋氏父子所写书信时,加过“倨促东南,三位一体。寥廓海天,不归何待”的话;毛泽东审阅民主人土致台湾的信加过“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诸希珍重”的话。毛、周名言与鲁迅1933年《题三义塔》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的诗句等,均采录入信。鲁迅的诗用得切题,邓小平、温家宝在不同场合都用过。原诗为:“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有的学者评价廖承志的信,文笔“空前绝后”。有的说:“廖承志此信写得文采焕然,古风扑面,温润感人,措辞遣句丝丝入扣,滴水不漏,确实令人印象极深。在新中国成立30多年,白话文一统天下之时,廖承志的这篇文言文公开信,对于还屡屡使用文言文的台湾,无异有着较强的亲和力,成为特殊年代沟通海峡两岸的特殊文字力量。廖承志的行文不仅展现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力量,也以同窗兄长的口吻对蒋经国鼓励和劝慰,甚至训斥,有相当的不可替代的私谊力量。”也有学者另持见解,认为廖信的缺陷正出在居高临下的“训斥”上。寒暄方过就称对方“实相悖谬”,指责其“发党私之论”,对两岸分裂责任“难辞其咎”。“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难免成为历史和民族的罪人、“不忠不孝”的人。说“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偏安之局,焉能自保”,“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字里行间含了武力恐吓的火药味。“这封信所体现出来的蒋经国的形象可谓愚顽、悖谬、自私、多罪、不忠不孝,不知轻重,不识好歹。如果蒋经国接过话茬来和大陆谈判,无异于是浪子回头,无异于是接受招安,无异于是戴罪立功。如果真能这样,我们这边当然很省事,当然很体面,当然很理想,但是这现实吗?这可能吗?只可惜这着本来能‘将军’的棋没有走好,廖承志不能胜任,锢锅的揽上铸钟,小沈阳扮演虞姬,可谓麻袋片做龙袍——不是那材料。这封信的内容多处‘失辞’,把原本的好戏给演砸了。”(就如同一个粗劣剧本腰折了一台本应上演的“好戏”。)
以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廖承志这封信,既不必溢美至“空前绝后”、“ 文采焕然”,“ 滴水不漏”;也不能轻意贬损,确应从“特殊年代”的历史现实出发权衡。历史不可能重演,但此信的社会效果却可以用事实鉴别、考量。
时过30载,今天两岸“三通”早已有年,许多事情都简化了程序。但在“特殊”的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执政当局尚未改变对大陆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方针,海峡两岸同胞无法互访,连“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的信”怎么样才能送达台湾也还是个难题哩。
新华社将廖信当天就播发了,台湾的报纸当时不能、也不敢登。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能登、敢登,但进不了台湾??梢越ㄍ宸⑿械母郾?,只有胡仙报系的《星岛日报》及《华侨日报》、《工商日报》、《香港时报》等少数几种?!缎堑喝毡ā返橇耍狗旁谕钒嫱诽?。港澳台的新闻纸用繁体、竖排,《星岛日报》的主标题是“国共昨互促统一 双方仍各言其志”;副题是“孙运璿盼北京放弃共产主义 廖承志函请蒋经国三度合作”。其日报中内文孙运璿只有45个字,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信却全文照发了。媒体的主要职能在客观公正地传递信息,《星岛日报》用的方法,类似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用陕西关中话说,叫 “肉夹馍”。馍是“标题”“国共昨互促统一”,两方面掰开来,“内文”夹的却是北京高层呼吁统一的“腊汁肉”。今天想来,台湾情治机构虽有“新闻检查”机制,但情治人员约摸只知道孙运璿是他们的“行政院长”,而对与蒋经国称兄道弟的廖承志可能不甚了了。等发现《星岛日报》、《华侨日报》7月25日的新闻有违他们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而追查收缴时,已成马后炮,无济于事了。岛内咸知,众议纷纷。
当然,港报即使不进台湾,蒋经国、宋美龄、孙运璿等台湾高层也能看得到的。不过,进了台湾,老百姓便可以看、可以传了。这就是对境外报道的奇处,也是两岸对恃弄得手足隔绝的悲处。
这封信的效果如何?一看美国,二看台湾,便可掂出一点儿份量。
廖承志的信刊登于人民日报当天(1982年7月25日),美联社驻北京记者格雷厄姆发了一条电讯,评论这一超乎寻常的消息:
“外国外交观察家今天说,中国最近对台湾提出的和平要求,是要说服美国不要向台湾出售武器而作出的紧急努力。他们说,给台湾写的这封信的内容有些是威胁性的,有些是很动感情的。今天清晨中国公布了老一辈政治家廖承志写给他的老朋友和同学、台湾国民党的蒋经国“总统”的一封信。他再一次要求实现祖国统一并要求能邀请他去台湾讨论这个问题。这封信是在中美关系处于最敏感的时刻出现的。外交观察家说,它显然是为了向美国读者表示中国要求和平统一祖国的愿望是真诚的,这样就没有必要向台湾出售武器了。他们说,这封信是向美国政府发出的一系列信号中的又一个信号,以表明作出不出售武器的决定将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岛并没有处于受到军事威胁的局面。与此同时,这封信也是为了使台湾院外活动集团更难争辩说,台湾需要武器以防大陆的入侵。外国分析家说,中国的措词是 “非常强硬的”。他们说,这封信的直接的战术目的是要说服美国人。他们说,同时,这封信也是向被认为是实现重新统一的一个关键人物蒋经国发出的强有力的个人呼吁。他们说,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年纪越来越大,共产党人迫切希望在一位新的无名领导人接管台湾之前实现统一。外交观察家说,中国迫切希望在为时太晚之前完成统一大业”。
再看台湾岛内。
廖承志的信有“伫候复音”语,意在促台湾当局早拿出主意,与大陆谈判,尽快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佇者,久立而等待;直白言之,即盼望复函。
吊诡的是,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收信人并未吭声,却由他的继母宋美龄先生代为回复。想必蒋经国继承“总统”大位后,亲笔回函,显得太“正式”。于是,经过台湾高层20多天时间研讨、斟酌,决定由时任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以长辈的身份写一封公开信给廖承志回复。同廖信一样,宋的公开信,如今历经30年了,也是供后世学人研究20世纪中国历史的珍贵文献。
承志世侄:
七月廿四日致经国函,已在报章阅及。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
余阅及世侄电函,本可一笑置之。但念及五十六、七年前事,世侄尚属稚年,此中真情肯綮,殊多隔阂。余与令尊仲恺先生及令堂廖夫人,曩昔在广州大元帅府,得曾相识。嗣后,我总理在平病况阽危,甫值悍匪孙美瑶在临城绑劫蓝钢车案后,津浦铁路中断,大沽口并已封港,乃只得与大姊孔夫人绕道买棹先至青岛,由胶济路北上转平。时逢祁寒,车厢既无暖气,又无膳食饮料,车上水喉均已冰冻,车到北平前门车站,周身既抖且僵。离沪时即知途程艰难,甚至何时或可否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均难逆料,而所以赶往者,乃与总理之感情,期能有所相助之处,更予二家姐孙夫人精神上之奥援。于此时期中,在铁狮子胡同,与令堂朝夕相接,其足令余钦佩者,乃令堂对总理之三民主义,救国宏图,娓娓道来,令余惊讶不已。盖我国民党党人,固知推翻满清,改革腐陈,大不乏人,但一位从未浸受西方教育之中国女子而能了解西方传来之民主意识,在五十余年前实所罕见。余认其为一位真正不可多得之三民主义信徒也。
令尊仲恺先生乃我黄埔军校之党代表,夫黄埔乃我总理因宅心仁恕,但经多次浇漓经验,痛感投机分子之不可恃,决心手创此一培养革命精锐武力之军校,并将此尚待萌芽之革命军人魂,交付二人,即是将校长之职,委予先总统,以灌输革命思想,予党代表委诸令尊,其遴选之审慎,自不待言。
观诸黄埔以后成效,如首先敉平陈炯明骁将林虎、洪兆麟后,得统一广东。接着,以北伐进度之神速,令国民革命军军誉鹊起,威震全国。犹忆在北伐军总司令出发前夕,余与孙夫人,大兄子文先生等参加黄埔阅兵典礼,先总统向学生训话时,再次称廖党代表对本党之勋猷(此时廖先生已不幸遭凶物故,世侄虽未及冠,已能体会失怙之痛矣。)再次言及仲恺先生对黄埔之贡献时,先总统热泪盈眶,其真挚恸心,形于词色,闻之者莫不动容,谅今时尚存之当时黄埔学生,必尚能追忆及之。余认为仲恺先生始终是总理之忠实信徒,真如世侄所言,为人应“忠孝两全”,倘谓仲恺先生乃乔装为三民主义及总理之信徒,而实际上乃为潜伏国民党内者,则岂非有亏忠贞?若仲恺先生矢心忠贞,则岂非世侄有亏孝道耶?若忠孝皆肭(注“肭”为不任事与不足之意),则廖氏父子二代对历史岂非茫然自失,将如何作交代耶?此意尚望三思。
再者在所谓“文化大革命”斗臭、斗垮时期,闻世侄亦被列入斗争对象,虎口余生,亦云不幸之大幸,世侄或正以此认为聊可自慰。日本《读卖新闻》数年前报导,中共中央下令对全国29省市,进行归纳,总结出一“正式”统计数字,由1966年开始,到1976年10年之内,被迫害而死者有2000万人,波及遭殃者至6亿人。云南、内蒙古等地,有727000名干部遭到迫害,其中34000人被害致死?!侗本┤毡ā芬嘣ǖ?,北京市政府人员在“文革”中,就有12000被杀,共党高层人物,如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人,均以充军及饥饿方式迫死,彼等如九泉有知,对大量干部自相残杀,豆萁相煎之手段,不知将作何想法?……世侄所道“外人巧言令色”旨哉斯言,莫非世侄默诋奸邪之媚外乎。
相对言之,中华民国开国以来,除袁世凯之卑鄙觊觎野心失败外,纵军阀时代,亦莫敢窜改国号,中华民国自国民政府执政以来,始终以国父主义及爱国精神为基据,从未狮亵谀外,如将彼等巨像高悬全国,灵爽式凭,捧为所宗者,今天有正义感之犹太人尚唾弃其同宗之马克斯,乃共党竟奉之为神明,并以马列主义为我中华民族之训练,此正如郭沫若宣称“斯大林是我爸爸”,实无耻之尤,足令人作三日呕。
或谓我总理联俄、容共铸成大错,中国共产党曲解国父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民族之要旨,断章取义,以国父容共一词为护身符,因此,讳言国父批牍墨迹中曾亲批“以时局诚如来书所言,日人眼光远之人士,皆主结民党,共维东亚大局,其眼光短少之野心家,则另有肺腑也;现在民党,系联日为态度。”此一批示显见:(一)总理睿知,已洞察日本某些野心家将来之企图;(二)批示所书“现在民党当以联日为态度”,所言亦即谓一切依国家之需要而定。联日、联俄,均以当时平等待我为准绳。当时日本有助我之同情心,故总理乃以革命成功为先着,再者毋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对中山先生肝胆相照之日本信徒为我革命而牺牲者。世侄在万籁俱寂时,谅亦曾自忖一生,波劫重重,在抗战前后,若非先总统怀仁念旧,则世侄何能脱囹圄之厄,生命之忧,致尚冀三次合作,岂非梦呓?又岂不明“黄台之瓜不堪三摘”之至理耶?
此时大陆山头主义更为猖獗,贪污普遍,贿赂公行,特权阶级包庇徇私,萋萋叠闻:“走后门”之为也牲牲(注“牲牲”众多也。)皆是,祸在萧墙,是不待言,敏若世侄,抑有思及终生为蟒螫所利用,随时领导一更,政策亦变,旦夕为危,终将不免否?过去毛酋秉权,一日数惊,斗争侮辱,酷刑处死,任其摆布,人权尊严,悉数荡尽,然若能敝帚自珍,幡然来归,以承父志,澹泊改观,养颐天年,或能予以参加建国工作之机会。倘执迷不醒,他日光复大陆,则诸君仍可冉冉超生,若愿欣赏雪窦风光,亦决不必削发,以净余劫,回头是岸,愿扪心自问??羁钪希椴痪∫?。
顺祝
安谧
宋美龄
民国71年(1982)8月17日
宋美龄,很多年轻人从影视片知道了,电影《西安事变》中出现镜头、电影《解放》中镜头更多,对廖承志则知之有限。廖承志(1908—1983)为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何香疑之子。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脱离国民党,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从1946年起,先后任中共中央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联部副部长、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协助其母何香凝(侨委主任委员)主政侨务。上世纪70年代“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中侨委更名为国务院侨办,廖承志任侨办主任、全国侨联名誉主席等职,为祖国统一多所努力。可惜他接到宋美龄的回信不足10个月,竟于1983年6月10日逝世了。如果多活几年,说不定会与蒋经国再书信往还几次,贡献更大。廖承志辞世后,当即由他在北京某部任参谋的长子廖晖袭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并于次年即1984年被提升为国务院侨办主任、党组书记。但这个1942年5月出生、1965—1972年尚当空军高射炮引导技师的廖门第三代,虽则拔擢任部级高官,却因与台湾的蒋系缺乏交谊、人脉,已无法“赓续”其前辈何香凝、廖承志那样的对台“统战职责”了。
宋美龄随蒋介石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内心纠结、积愤而不能自拔,由复信挖苦、讥讽、训斥、攻讦相加而一望可知。其信,集中起来,便是“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大局说,宋美龄复信的偏颇在于,坚持两岸对立。其“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也是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终其一生的政治立场,并非专为回复廖承志的信而发??凸垩灾辖蚋镜暮么κ?,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炎黄子孙,台湾、大陆都是中国固有领土。也可以叫“民族心”。
宋美龄复信坚持“三不”的表象,并不能反映蒋经国认识到“时代在变,潮流在变”的作为;廖承志软硬兼施的信,也没有令“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的蒋经国当即动作。蒋经国需要试探真伪虚实,派密使赴北京观察动静。就这么观察、掂量了四年,迟至1986年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始作出包括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国会”全面改造、党务革新、加强社会治安等多项重大决策。他的改革气度大而坚定,国民党内质疑者颇众。“国策顾问”沈昌焕忧心如焚地说:“这样做,国民党可能失去政权的!”蒋经国却淡然回答:“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据华艺出版社《目击台海风云》(2005年版)记载,1986年年10月,蒋经国派遣曾任其随从参谋的密使沈诚(退役少将、黄埔第17期毕业生)以香港商人的身份三度北上穿梭,会晤邓小平、杨尚昆、叶剑英、邓颖超等中共最高领导人。1987年3月19日,沈诚返回台北后,面见蒋经国,将一封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信函亲手呈上。六天之后(即3月25日),蒋经国经对杨尚昆的信反复研读,在慈湖书房召见沈诚说,他觉得中共是有诚意的,国共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是可行的。1987年下半年,蒋经国下令在国民党中央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宣布开放对大陆探亲及解除戒严。这是蒋经国晚年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作为善意回应,国务院有关部门于1987年10月14日发表谈话表示欢迎台湾当局的决策,保证台胞来去自由,将尽力提供方便和照顾,并敦促台湾当局取消不合理的限制。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公布了对台胞来大陆的接待办法,大陆各地相继建立了台胞接待站。经过国共两党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持续了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12月7日,蒋经国对沈诚说,1988年1月初将在国民党中?;嵘咸致鄹氨本┨概械娜搜 ?br /> 就在国共两党重新走向接近时,历史车轮在行进中出人意料之外地来了个急转弯——1988年1月8日,蒋经国突然咯血逝世。身患严重糖尿病的蒋经国,数次眼底出血失明,晕厥倒地,但他却非常嗜吃。对糖尿病来说致命的食品,他无所顾忌地照吃,还喜欢开怀畅饮,并对劝阻的医生说:“吃不吃是我的事,把血糖降下来是你们医生的事。”蒋经国在身体岌岌可危又自以为可以撑得下去中,瘁然病逝。之前,他一方面马不停蹄地准备国民党十三全会的人事案;另一方面与国民党秘书长李焕密商对大陆政策的改变。
蒋经国准备与大陆联系沟通的计划,随着他的离世搁入历史档案馆尘封。
蒋经国生前对台湾未来发展设计了稳定台湾、与大陆开始接触、走向统一的四点计划——一是民主化,解严、开放党禁和报禁,全面选举,包括直选 “总统”;二是本土化,减少与台湾本土居民的矛盾,结束外省人垄断“政权”的模式;三是继续提倡民生主义,大幅提升“国民”所得和生活水平;四是与大陆“发展工作关系”。
他的远见卓识因早逝而搁置,也因在用人上看走眼,扶植了一个分裂、出卖国民党的台湾土生土长的农经专家李登辉来担任“副总统”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接班人而写下历史败笔。在事前未做任何铺垫的情况下,蒋经国竟在国民党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猛不丁提议无名小辈李登辉出任他的“副总统”搭档。李登辉既非蒋介石时代的高级将领,亦非国民党大陆执政期间的文职高官,且国民党党龄尚不足十年。在台湾政坛棋盘上,他一子错,全盘落输,动摇了国民党的根基,也葬送了他的四点计划,延误了祖国和平统一的步伐。李登辉自称“日本种”,跑到日本祭“靖国神社”;在岛内联手“台独”势力拔除蒋系人马。连美国一家有影响的杂志在《李登辉如何继承蒋经国遗志》的文章中也说:“李登辉从前文雅谦和的学者面目,在他执政后逐渐为强悍和霸道所替代了。他对蒋经国反‘台独’路线的背叛,将让台海两岸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
台海两岸形势在李登辉时期、陈水扁时期,一直风高浪急,分外紧张。陈水扁数典忘祖,媚美、媚日,借着“台独”旗帜丧心病狂贪腐,弄得天怒人怨。但他们依仗美国、日本“反华”势力撑腰的国际背景,不惜“当儿皇帝”而从事分裂祖国领土的活动。相较之下,蒋氏父子对于一个中国,没有丝毫动摇过。尽管国共兄弟之争血雨腥风,“两蒋”决不允许国家分裂。
同蒋经国晚年的决策和作为对比,宋美龄回复廖承志的信,就显得少了西安事变发生后,她力排众议,力促事变和平解决、达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睿智与果断;也少了她当年打日本抗侵略维护国家河山时那种政治巾帼的大气度——在美国参众两院演讲为抗战争取外援,在开罗会议上给中国争取利益,致《开罗宣言》明确指出;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被日本占领的领土全部归还中国。她晚年在国家统一大局上,稍稍多了点儿纠结“历史旧帐”的偏狭与固执。
1984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国民党“一大”6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在会上发表讲话中建议,“只要大家都以祖国统一作为共同的前提,以诚相见,多商量,多交换意见,问题总是不难得到合情合理的妥善解决的”。祖国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只是短暂的插曲”。台湾“孤悬海外,受制于人,这种局面终究是很难长期维持下去的。是非利害,何等分明。孰去孰从,不难立决” 。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89岁的蒋介石离世。宋美龄同年9月17日离开台湾赴美隐居。她在美国看到邓颖超的讲话,1984年2月16日回函邓颖超,没有回避祖国统一问题,而是明确拒绝。她认为,大陆因为无力用武力解放台湾,才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重弹什么“今日真正之中国乃在台湾”、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老调。作为私交,宋美龄1984年在邓颖超80大寿时,托人赠送了一只作工精美的玻璃兔——邓的生肖属兔。这只见证历史的“友谊兔”,十余年间在两人次第撒手仙逝后已定格成了文物。
1988年,邓颖超从祖国统一大局出发,致函宋美龄。
蒋夫人美龄先生大鉴:
庐山初识,忽忽五十年矣。山城之聚,金陵之晤,犹历历如昨。别后音问阔绝四十余年,诚属憾事。幸友谊犹存,两心相通。每遇客从远方来,道及夫人起居,更引起怀旧之情。近闻夫人康健如常,颇感欣慰。
令姊孙夫人生前,极为思念夫人。每每言及夫人爱国情切,必将致力于中国之统一。孙夫人手足情深,亟盼生前能与夫人一晤;曾亲笔致,然未能如愿,终成遗憾。
尝读夫人之《我将再起》,思感殊多?;厥椎蹦?,国难方殷,夫人致力全民抗战,促成国内团结,争取国际援助,弘扬抗日民气,救助难童伤兵,厥功至伟。今夫人年事虽高,犹时时关心国家之强盛,民族之再起,于海峡两岸关系之缓和,亦多所推动。
夫人谋国之忠,诚如令姊孙夫人所言,我极为钦佩!
环顾当个今世界,风云迭起,台湾前途令人不安。今经国不幸逝世,情势更趋复杂。此间诸友及我甚为关切,亟盼夫人与当政诸公,力维安定祥和局势,并早定大计,推动国家早日统一。
我方以为,只要国共两党为国家民族计,推诚相见,以平等之态度共商国是,则一切都好商量,所虑之问题均不难解决。
我亦年逾八十。今虽卸却政务繁荷,然念念不可置之者,唯国家统一一端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与夫人救国之途虽殊,爱国之心则同。深愿与夫人共谋我国家民族之统一,俾我中华腾飞于世界。 我与夫人交往,数十载矣。历时弥久,相知愈深。直率陈言,尚祈谅察。海天遥隔,诸希珍重。临颖神驰,期待回音。
即颂
大安
邓颖超
一九八八年五月
邓颖超的信,用了中、英文两个版本,因英译水平甚高而成为佳作范文,广为流传。据说,宋美龄接信后不久,出于礼貌,给邓颖超回了一封信。但未见公开文本。20世纪80年代末,因台湾当局开放同胞回故里省亲政策,大陆、台湾两岸骨肉团聚、血浓于水已成大势,经贸往来与日俱增,海峡两岸和平气氛趋浓。宋美龄如果不囿于“三不”与她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一贯立场,中国史会给她加浓一笔色彩。
《宋美龄全传(第二版)》(陈廷一著 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说:“蒋夫人美龄在美十余年,曾发表几篇颇具历史意义的文告性宣言。1965年10月底在纽约公开一篇《与鲍罗廷谈话的回忆》。此后1982年8月中旬,为了回应廖承志7月4日致函蒋经国进行论战,以春秋大义规劝廖承志做总统信徒,幡然醒悟。另外,她又于1982年2月致函前中共周恩来的遗孀邓颖超,劝其信用三民主义,以免成为祸延中华民族的罪人。这些文告函件实质上并不具任何说服效应,但却表现宋美龄誓死与大陆共产党势不两立的立场、观点。”
应当怎么评价宋美龄先后致廖承志、邓颖超的信呢?《宋美龄全传》作者用了客观报道的手法,定位传主在国共两党博奕中“誓死与大陆共产党势不两立的立场、观点”。其实,廖、邓的信决非刻意从党派利益出发,隔着台湾海峡继续什么“论战”。因为,那毫无实际价值。宋美龄也决非出于什么“春秋大义”,对廖、邓“规劝”,而是怀了某些内战失败的偏狭情结,显得对历史潮流有点儿疏离。但就本质而言,她与蒋介石、蒋经国一样,反对“台独”,声明“不做民族罪人”,坚持“一个中国”理念,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晚年堪称岛内反“台独”人群的“精神领袖”。宋美龄退隐美国后,几乎闭门不问台湾政事,但关键时刻却打破惯例,旗帜鲜明地站出来表态: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她出面反对有分裂主义倾向的李登辉出任国民党代主席。2000年3月选举投票前,她坚决支持国民党候选人连战,反对“台独”党魁陈水扁。这一年9月国民党“党员重登记”时,宋美龄缴纳新台币1万元的党费,成为终身党员,表示对连战及国民党的支持。
1995年7月26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美国国会邀请97岁高龄的宋美龄前往发表演说。她由纽约长岛乘机赴华盛顿,身穿枣红黑底条纹旗袍,外罩黑白相间的披肩,胸前别着蝴蝶形翠玉,搭配翡翠耳环与手镯,在国会山用流畅优美的英语发表了一场精彩的演说。
多尔参议员、西蒙参议员、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我要表达我的欣喜心情,因为诸位还能记得战时盟友中国的一位老朋友?! ?br /> 1943年2月18日,我应美国国会之邀,向参、众两院发表演说。当时我曾说,我年少即负笈美国,在美国成长,并在美国完成了大学学业,因此,我一直把美国视为我的第二故乡。今天能够回家,自是非常欣喜。(掌声)
容我提请诸位回想1937年至1945年那段岁月,1937年7月7日,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而在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前四年半里,中国孤立无援地独立抗战。一直到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发动珍珠港事变,美国第77届国会对日本宣战后,中美两国才结为盟邦,两国的同心协力,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在1945年获得最后胜利的坚实基础。(掌声)
在我与诸位共同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的此一伟大历史性时刻,我无法不想到那次战争的悲剧以及那些血泪交织的岁月,更无法忘怀中美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的道德勇气。我也要藉此机会,对美国人民以精神及物质援助我的国家,表达衷心感谢。(掌声)
最后,我祝福各位健康、快乐及成功。愿上帝保佑诸位。
美国参、众议员及来宾们列队向二次大战硕果仅存的重要人物致意。致敬会现场的一位美联社的资深记者说:“我觉得她的腔调及咬字比撒切尔夫人的演说还要吸引人、有力。”
1995年7月的台湾,李登辉在执政,发生了台湾军方炮击福建渔民事件。李提出“台在国际上拥有主权,两岸维持安定才能共存共荣”。“台将不放弃任何发展国际空间的机会”。 宋美龄在美期间,一直拒绝接待“台独”与分裂分子李登辉、陈水扁。她在美国参、众两院的这次演说,内容似乎在重温历史,但实质还是“一个中国”立场,充满爱国精神。
也就是在演说现场,一个从中国大陆来到华盛顿的女孩李坚向她献上鲜花。宋美龄亲切拥抱了李小姐,说:“听说你要出演我的形象,谢谢你!”李坚点头回答:“奶奶,我要让你美的形象永留人间。”宋美龄高兴地说:“好,宋家的姑娘有志气。”
原来,李坚由宋氏娘屋谱系排序算来,属宋美龄的外孙女,曾在美国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外貌、气质略肖宋美龄。大陆的中华民族影视中心要拍摄20集电视连续剧《美龄春秋》,选李坚饰演宋美龄。
过去读陈伯达撰写的《四大家族》一书,总以为蒋介石、宋美龄“家天下”,化公为私,富可敌国。但香港《明报月刊》2003年12月《特大号》上曾就宋美龄病逝发表过一个题为《宋美龄跨世纪的情爱》的专辑,其中说: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以106岁高寿于梦中辞世,多年来一直照顾着姨母宋美龄的孔令仪(孔祥熙、宋爱蔼之女)在接受记者访问说,宋美龄1991年来到纽约后,12年只问过她一次:“钱够用吗?”孔令仪答:“放心,够用的。”此后,宋美龄就再不问钱的事了,而身后亦只留下12万美元在银行。
2008年马英九上台、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两岸剑拔弩张的对峙才缓和下来。马英九在宋美龄、二蒋的一个中国立场上,顺应社会潮流搞“三通”,进而提出两岸签约“和平发展”,向前迈了一大步,历史应记他一功。
今天是清明,想到台湾海峡仍未统一的国殇,不胜惆悵。
祖国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台湾被美国、日本右翼联手列入军事、经济、文化的“C”形包围中国链的一环,而西沙、南沙即南中国海的利益是中国必争之地。我们当记取宋朝、清末经济富裕、文化昌盛而军事上懦弱的历史教训。中国大陆的、台湾海峡两岸的,甚至与周边国家的任何一个焦点,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光嘴劲声大不管用,得有经济、文化、海陆空与航天国防科技实力,敢于面对并在关键时刻拼力一搏,打碎那个“C”形军事同盟的包围圈。
中国需要唐太宗,也需要李靖,更需要经济、文化、海陆空与航天国防科技做实力,把老百姓真真正正当“天”——民富国强、举国上下攥成一个拳头。两岸统一之日,当可许可期。
2008、04、03 一稿首发
2011、12、26 网络重发
2012、01、08 《西安之窗》再发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