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5 21:50:28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网络”与“文学”,自这两个词被放到一起,便为热爱文学与网络的人,带来一种相通的“悖论式”:网络,意味着当下即时性消费;文学,指向永恒的古老艺术。而随着网络文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势头,催生了另一种注重更新频率、生动随意的“速成化批评”——“网络文学批评”,不断地向着传统“专业文学评论”发起冲击和挑战。
今年5月盛大文学隆重推出“百位白金书评人”招募活动,引发人们对网络文学评论和网络书评的关注。当传统严肃文学创作在大众视野中趋于边缘化、专业文学评论的时效性、积极性、建设性逐渐遭到质疑的今天,“大众评论”的参与,对于建构多样化的文学批评环境、激发文学创作的繁荣兴盛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书评家”的时代,在这股“全媒体时代”的文学评论浪潮中,如何假“专业”与“大众”之手,改善目前文学评论质量参差不齐、勇于个性表达、欠缺严谨深度的现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和文艺爱好者的密切关注。
国内尚无真正“网络书评人”
“用独立的观点、公正的评判,来帮助网络文学成长”,这是盛大发起“百位白金书评人招募活动”时提出的口号。据了解,此次活动投资百万元,盛大文学希望从稿费着手改善书评人待遇,签约书评人除了每月有最低收入保障外,还会运用AA分成模式帮助书评人增加收入?;疃环矫嫖思盖烟峤蛔约鹤吹氖槠?,另一方面也遭到了来自外界“为稿费写作的书评人会否产生‘书托’”的质疑。对此,盛大回应称,招募书评人旨在引领网络文学创作,提升网络作家写作水平,新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
虽然活动本身覆盖的范围主要是网络文学领域,但支持者认为,此项活动的意义却不限于此,一方面书评人整体的生存状态一直不为外界所关注,以薪养质是一件务实的好事;另一方面,当下媒体上刊登的书评又几乎全部针对传统作家、严肃文学进行,对网络文学的集体性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种信息隔膜,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已经成功转化为大量热点影视剧之后,建立一套全新评价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书评人李伟长算了一笔账:“为了评一本20万字的小说,要花两天时间才能看完,再用好几个小时来构思成篇,最后这1500字的小文章只能换回几十元、百来元的稿费……”网络作家十年砍柴曾说过,中国的书评人作为一个职业会饿死,因为作家本来就很穷。“一个好的书评特别难写,而且性价比不高,我现在还看不到靠写书评能够生存的希望。”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没把书评当做一种职业”,这几乎是受访者的共识。
在著名书评人、《新周刊》主笔谭山山看来,目前网络书评还不成规模,想要成为职业书评人,前提是要保证其基本生活,“在中国这还没做到,传统纸媒还是发表书评的主要渠道,国外书评人在书还没出版的编辑阶段时,就把打印稿给信赖的书评人评论,边编辑出版边接受评价,中国目前还没有职业书评人的生存土壤。”至于网络书评,与传统书评相比,只是发表平台不同,“它们实质是一样的,彼此是相互补充的,并不冲突。比如,网络上由于微博的字数限制,不像传统媒体篇幅会大得多,我在看一本书时会有冲动想发条微博,但看完后有另一种感觉又会重发一篇书评。”
独立书评人幽壹认为,国内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书评人。“国内书评人还是围绕纸媒,多是出版社把书籍寄给知名书评人或寄给报刊,报刊找书评人写稿,小部分书评人为自己感兴趣的书写书评投稿给报刊这三种模式。尤其是网络书评人由于没有报酬,积极性不高,书评质量也不高。”
草根也套上精英的羽毛,二者本来就不应界限分明。
精英VS草根,八股VS八卦?
“网络书评”的说法,让书评也产生了分野,“以后在阅读书评时,我们是否要花费一些时间,来分辨书评文章来自网络书评人还是来自传统书评人?”有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
那些发表在各类文学论坛、文学BBS和社区的文学批评,跟在平面媒体上公诸于众的“正规军”书评有什么不同?书评人群体是否需要平台来划分?对于这个问题,网友“欧阳杼”用“八股”和“八卦”来加以概括:“平面书评比较八股一点;网络书评比较八卦一点。”还有人说得更直接:“精英们叫做书评,草根们叫做扯蛋。”
在这个人人都是“书评人”的时代,传统“专业书评”似乎并不太受“待见”。“文字的堆砌、长句的叠加以及虚词的繁复并不能显示真正的思想深度,反而让这一堆东西显得尤其无聊。如今的影评、剧评、书评人中有一些专走这一脱离大众的精英路线来彰显自身的专业与深邃。”网友“嗖离熙斯”抱怨。在他看来,自己想看书的时候,还是会去豆瓣,“不管是专业的还是娱乐的,总是有那么多闷骚的人写一堆书评给你参考,你总能在其中找到一两条最有共鸣、感受最深的。”
“难道《论语》就一定要解读为政治哲学,或者教育思想语录吗?比如他们说南怀瑾把《论语》解读成心灵鸡汤,是骗子大师云云。本人读过《论语别裁》,窃以为其中所讲很有道理,是目前看到的版本最好的。‘六经注我’本身就是一种写作方式,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一位名为“风自南”的网友在微博中写到。
另一方面,通过高薪寻找和培养网络书评人,在书评人、时评作家郑渝川看来存在一些问题:“网络文学书评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书评,而是读者的即时反馈,固然可以说是部分真实的,但问题是不够系统和清晰,比如盛大有很多历史题材的穿越小说,所谓的书评里边就没有从历史细节去谈的,也没有从表达艺术去谈的,多流于两类情绪化的文字,它们有些鼓励作者继续写的表扬文字,有些是反向性的,即把作者文字批评得一钱不值。”
出版人、书评人黑居易倒没怎么在意网络文学书评和传统文学书评在概念上的不同,“其实,网络或者传统平台都只是介质,只要判断文学的本质不变,那么书评的本质也不会变。”他认为,判断书评的质量,不该只看网络平台还是传统平台。
至于书评是否需要职业化、要靠“养”,这个问题就像“作家是否要靠‘养’”一样,见仁见智。黑居易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好多从网络诞生的作品,比那些传统文学评论更有深度。写文章有话就说,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没话就不说,书评一旦模式化、程序化,文字写作就变成了工厂流水线,了无生趣了。”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评论?
什么样的评论才是好的文艺评论?顾名思义,书评就是可以让人在茫茫书海中找到那些值得读的好书,“它不仅仅是一篇读后感,而是读书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知识面、社会经验做出的对书的探讨。”幽壹说。
好的文艺评论更可能引领一代风气,甚至影响、改变很多人的思想价值观。黑居易提到《儒林外史》,“很多年轻人都会觉得这是一部了不起的经典名著,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判断呢?那也要归功于书评的威力,归功于胡适与鲁迅这样的书评家的精准评论。”他指出,其实在清代,《儒林外史》只是一部普通的非主流小说而已,而且是一部写作手法迥异于主流的草根小说,根本无法与《红楼梦》这样的煌煌巨著相提并论,也就根本无法得到天下士林与学子的普遍赞誉,只限于较小范围的意气相投者的阅读与传播。“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看中了这本书,发掘出这本书的独特价值与历史贡献。”
黑居易还说,胡适后来还创作了一本《吴敬梓传》,开篇就写到:“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因此,吴敬梓这样一个草根作家,盖过了当时代的明星作家方苞的风头,进入清代明星作家行列。黑居易认为:“虽然不能说胡适的论断都是对的,但是他对《儒林外史》的评价,让整个中国小说史的格局与脉络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直影响到今天。我想,胡适如果没有学贯中西的学养作为扎实的基础,也就不可能一眼看中《儒林外史》的独特价值,并使之焕发新的光辉。”
在黑居易看来,在这个快节奏、难沉淀、讲究效率的时代,读者经不起长篇大论的时间消耗,三言两语能及时将文艺作品的好处说明白,才是王道。“当然,这些太过于及时、没有沉淀的网络评论,免不了显得浮躁,难免成为过眼云烟。在豆瓣、当当等网站的评论帖上,我们也可以随时看到留言,有的是说实在感受,有的则是五毛造势,总之,有点乱纷纷。”
不仅是书评,网络上剧评、影评、乐评,同样也面临着“碎片化”的问题。“所有算得上文学批评的东西最缺少的就是专业和细致,不是扯几句概念扔几个主义就是专业,也不是无节制地添加某种私人感受就叫作细致,是要有人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去推敲起承转合,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联想那些被牺牲掉的片段。”网友“苏仙僧”表示。在他看来,自己碰到好的小说、音乐时,常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感,而通过专业人士的书评、乐评、影评分析,则会让人产生恍然大悟、获益匪浅的感受。
困扰独立书评人思郁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常见的文艺评论只能起到一个简介的作用,而做不到西方类似《纽约书评》或者泰晤士报副刊那样性质的书评。我觉得我们缺乏一种更为专业的素养,专家们和业余爱好者们都易受偏见左右。”“写书评不仅仅是为了简介,是为了质疑、争辩、对话。”他以法国的思想家??碌摹斗桉灿胛拿鳌肺?,“其实这本书最初是一个朋友邀请??滦雌槠溃峁詈竽贸龅氖槠辣人笥训氖榛挂?,就成了一本书。哲学家萨特给法国作家让-热内的小说写书评,结果出来也是如此。”
“专业”、“网络”联动“试水”文艺新评论
“从前文学经典作品高高在上,那是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以及一系列文学家、评论家、分析家、批评家等的考证,在不断的分析、评选和大众传播中,成为经典作品。但他们耗时长、大众话语权弱,相对来说更容易产生纯文学性更高的作品。而现在,同选秀节目一样,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通过网民大众的阅读、点击、跟帖、投票、收藏、转载、VIP阅读购买等迅速积累人气,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大众评审式’的遴选模式,而这种人气就牢牢抓住了出版商的心。” 评论者庄庸如是评价文艺生产机制中“网民评审”和“精英评审”的作用。而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国内相当多文学竞赛、音乐排行榜、影片票选等活动采用的通用性模式。
例如,2010年定居丹麦的影评人朱旭斌组建成立了以电影评论为主的独立文艺评论网站CINEPHILIA(“迷影网”)。这个网站一直追踪威尼斯、戛纳、柏林等国际顶级电影节的动态,翻译了大量知名电影人访谈和电影作品资料,也发布国内院线上映情况以及上海国际电影节资讯。值得注意的是,从发起最初,网站就非常注重调动资深影评人、电影爱好者及媒体资源实行三方互动,参照国外电影节评分模式,邀请各方人士为文艺作品打分、撰写评论,固定合作对象中包括妖灵妖、卫西谛、木卫二等知名影评人,也欢迎、推荐普通网友的观影心得,该网站被《芝加哥太阳时报》等国外媒体誉为“高质量的影评网站”。
仅就文学而言,评论家张炯认为,促成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的融合,形成适合于网络文学创作的批评理论是前提,要打破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之间的壁垒,鼓励从事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家、批评家从事网络文学批评,把网络文学作品纳入自己的批评对象。既不能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又不能局限于“灌水式”和“板砖式”的娱乐化批评,深入浅出,不失理性和深度,构建作品、阅读与批评的良性互动。
《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认为,“从价值观的选择到文体的变化,包括词语的新异、网络写作的快捷特点和互动与呼应,以及它对纸质文学的冲击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等等,都需要文学评论家切实地、深入地探讨。”“文学需要关注才有生命力,只有不断发现其问题才使其更进步。”
南方日报记者 周 豫 郭 珊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