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2 11:59:01
是编制还是体制,搞清楚问题的本质才能解决北昆的困境。
北昆被南昆奚落讥讽俨然已经成为南北文化交融后的一道风景,但只要仔细用阿Q精神去解读南昆派系之间的关系也很容易看到,诸如张军、史依弘主演的昆曲《牡丹亭》亦被蔡正仁和张静娴等前辈批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昆曲的江湖与其他文化艺术门类的情况大同小异。五十步笑百步,北昆被南昆讥落于唱腔的不纯时,更令北昆人自己担忧的是人员编制问题。
谈到了编制,实际上就表明北昆是“吃官饭”的,是事业单位。要说北昆演员的收入少,不过“三年来全团没有一个人走”,也说明事业单位的魅力可见一斑。
要不来编制,需要的人才就无法引进,逻辑上很容易归结为体制问题。但任何稍有对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关注的人士都会问一句,北昆缘何不走文化体制改革之路,双手捧着事业单位带编制的铁饭碗,却又喊着需要引进市场化才有的人才,两者的悖论太直观了,北昆的需求让人觉得有些矫情。
是北昆人不愿放手,还是管理部门不想放手,抑或对于头戴中国首个“非遗”项目光环的剧院,管理部门掣肘的心思太多,总要有人来对此给个负责任的说法,不能总看着北昆处于“连修厕所的钱”都没有的尴尬处境中。
从全国经验看,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演出团体是会有阵痛的,但从文化、艺术以及演出市场培育的基本规律看,一切都是值得的,不能单纯地强调因噎废食而在原地打圈。在北京的文化圈里有管理层人士认为,“文化体制改革,不改是等死,改了是找死。”事实是,被“婆家”包养或在“娘家”赖着生活的文化艺术院团都没有那些真正释放了自由,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里摸爬滚打的院团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类似北昆的院团僵而不死的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很难挣脱人才的瓶颈和市场无法直接对接的尴尬。没有人,也没有良好的对接市场机制,国内市场有名无实,国际市场无名无实,市场机制无法和体制对接的矛盾就会把北昆带入“梆子腔”的窘境里。
民国时代,梅兰芳先生几次出访美国,当时梅剧团作为完全市场化演出团队在人才吸引和演出剧目的打造既符合国内演出市场的需求,也完全适应欧美等国演出市场的规则。梅先生几次出访都精心准备、量力而行、人尽其用,在美国人对京剧一无所知、零基础的情况下屡屡创下票房成绩——别忘了,当时的电影已经是世界最流行的艺术形式了。所以,千万别说昆曲过时了,或是什么老古董之类的作为市场演出失败的理由。
从清末以降的各个京剧班子的历史看,无论是以名角带出的私家班,还是以私家班带出了自己的名角,都是因为剧团完全处于市场化的状态里才可能培养出戏曲名家来,其背后的编剧、舞美、伴奏等班底都会相应地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自然形成。北昆的“引进”缺的不是编制,而是市场化的薪酬和自我实现认同,显然这些都不是事业单位属性的北昆所能够自己做主的。
“不疯魔不成活”,艺术就是艺术,一旦牵扯到了太多就会削弱艺术本身的创造力和感染力。北昆身上负累的非艺术性的东西太多,文化体制改革是每一个有婆家、娘家的文化艺术团体的必由之路,早走一步,阵痛之后是海阔天空。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