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2 12:11:40
盛世收藏,收藏文化原本是小众文化的属性被电视媒体放大后,搂不住的感觉超出了文物管理部门的预期,大众文化吞噬了小众文化后,结局很可能和文物鉴定类节目泛滥后一样,媒体推动了全民造假文化的繁荣。
按照约定俗成的社会潜规则,收藏一行的“水很深”,所以专家在收藏利益链条中扮演的角色很微妙。直到最近两年有新闻爆料说“连故宫的文物专家都参与赝品的金缕玉衣造假出具鉴定文书”,文物鉴定专家的角色立刻尴尬起来。
文物管理部门的《意见》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事无巨细地规定了“八类文物不得上拍”之外,还强调了“节目不得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细化到了电视台的操作流程中,说起来铿锵有力,却出师无名,毕竟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手伸长了未必管用。
不难设想,若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程度,文保部门是没有那么大魄力“敲打”电视媒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无力为例之后,《意见》的条目规定与其说是限制电视节目制作,莫不如说是在提醒电视观众趁早换台。
近十年间,有关文物鉴定类的节目从央视到各地卫视不断上马,有的地方还开设了文博频道,在盛世和收藏两者之间,电视媒体不断地推进两个概念的融合。在所有的文物鉴定类节目里,都要把鉴定后的结果归于人民币的价值上,为了达到结果,电视节目会倾力打造一台适合收视率及广告商喜爱的节目,也就有了文物部门为了摘清自己在管理过程中的责任而不得不借用《意见》而实则是在发表相关声明。
一纸《意见》限定文物鉴定类节目制作的方方面面,编故事、扮持宝人根本没有执行标准,也无判断尺度,说了等于白说。节目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文物鉴定类节目的嘉宾设置本身就是身兼运动员和裁判员双重角色,嘉宾的表演成分才是节目的亮点,没有哪个节目的制片人和导演会让节目亮点暗淡消失——于是,节目照旧,而文物部门也轻松过关。
如此含混的文物鉴定类节目按理早该寿终正寝了,就像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标着“旧货”大多都是卖的崭新的旧货,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没有人捅破窗户纸,生怕自己多言几句会坏了江湖的规矩,让人觉得是个不懂理事的人。《意见》出台了,各个文物鉴定类节目还会照例拍摄节目,电视里的人认认真真地表演着,电视外面的人兴致勃勃地看着,难道这就是文物鉴定类节目的存在合理性所在?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