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3 11:55:33
?、?nbsp;
②
③
1996年,萨嘎达瓦节,18岁的格桑央珠和15岁的桑嘎伦珠在冈仁波齐脚下的“塔尔钦”(藏语意为“大经幡”)玩耍时,有个外国人给兄弟俩照了一张照片。当时他们穿着家里最好的藏装,戴着高高的毡帽,稚气未脱,略带羞涩(见图①)。
格桑央珠和桑嘎伦珠出生于神山之乡——普兰县巴嘎乡岗萨村,分别是家里7兄妹中的老大和老三。不仅是信仰,也是一种习惯,小小年纪的他们便随着大人开始转山,在周而往复的转山途中,简单快乐地成长。
两兄弟的父亲尼玛益西多吉,历任了多年的岗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是岗萨牦牛运输业的发起者和带头人,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声望。读完小学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格桑央珠放弃学业,跟随父亲干起了方兴未艾的牦牛运输业,为前来转山的游客驮运货物,提供服务,一直干到今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神山旅游的不断升温,牦牛运输队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的2008年,村里的牦牛运输队注册为规范的社会团体,第二年,又申请成立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有正规组织、有规范管理的综合性服务运输队。格桑央珠的工钱也从20元一天,涨到了120元一天,生意最好时,一个月收入能超过3000元钱。他还是乡政府的临时驾驶员,每个月工资有800元钱。不过,他的总收入在当地只属于中上等水平。
生于神山,长于神山,格桑央珠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眷恋。他最远曾经到过拉萨,虽然那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有巍峨的布达拉宫和更加适宜的气候,但他还是回到了神山脚下,再也没有离开过。如今,他的儿子贡觉才加已经7岁了,和当年的他一样,一圈圈转山,一天天长大。
得益于格桑央珠的付出,桑嘎伦珠是兄妹中唯一读到大学的孩子。从西藏藏医学院毕业后,本来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他,深知故乡需要优秀医生来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便毅然放弃了在拉萨待遇优厚的工作返回巴嘎,担任起乡卫生院的院长。同时,他还用爱情的力量,让家在那曲的女朋友,随他远嫁2000多公里,成为一名神山的女儿。
桑嘎伦珠是当地群众的白衣天使,还为转山游客和信徒提供医疗救助。前两天,他才刚刚花费3个多小时,把一名由于高原缺氧、他赶到现场时已经停止呼吸的印度香客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尽管每次救人并不会带来额外的奖金,甚至工作4年来连一面锦旗也没人送过,但桑嘎伦珠还是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他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为客人提供帮助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2012年7月,34岁的格桑央珠和31岁的桑嘎伦珠重新回到当年的地点,肩并肩再次留影,举手投足间流露着成熟与从容(见图②)。
时光荏苒,两个当年的青春少年已经成长为丈夫和父亲,不变的,唯有身后猎猎作响的高大经幡以及静静伫立的冈仁波齐。
神山依然在那里,见证着神山人家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
阿里普兰县;神山冈仁波齐;牦牛运输队;医疗救助
历史与特色:
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它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耆那教认定为本教派的神山,素有“神山之王”的美称。每年都有许多来自西藏各地、内地、印度和尼泊尔等境内外的信徒前来朝拜转山。
转山香客的行李、物品主要靠人背畜驮。为此,坐落于神山边上的普兰县巴嘎乡岗萨村群众充分利用自己的牦牛、马匹,为转山者提供搬运服务,旅游业逐步发展为全村的支柱产业。1996年,岗萨村委会一致通过决定,成立为游客提供转山运输服务的岗萨村牦牛运输队。党的十七大以后的2008年,岗萨村牦牛运输队成为比较规范的社会团体;2009年,申请并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有正规组织、有规范管理的综合性服务运输队。
牦牛运输队是岗萨村群众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运作方式是全村4个组的村民在村里统一安排下,每家轮流出劳力和牦牛、马匹。转神山一般要徒步走3天,全程52公里,每户每个月轮上5次左右,每次能挣730元。目前,岗萨村牦牛运输队有成员893人,拥有3000多头牦牛、466匹马,去年实现总收入487万元,推动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800元。
图①:1996年,格桑央珠(左)和桑嘎伦珠在塔尔钦合影。
图②:2012年7月,格桑央珠(左)和桑嘎伦珠再次在塔尔钦合影。
图③:格桑央珠(左)、桑嘎伦珠、桑嘎伦珠妻子和格桑央珠的儿子贡觉才加合影?! ?/p>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