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6 13:03:38
“打压着的飞扬”之美
——读杜文娟《阿里 阿里》
范咏戈
一个文弱女子八年间先后五次进藏,三次到阿里,经历过缺氧、断路等生死考验,先后采访几十位新老阿里人,向读者奉献了这本长篇纪实文学《阿里 阿里》。“因为,我背靠着一座山,那座山,叫喜马拉雅山。血液中奔涌着一条河,那条河,叫狮泉河。心中珍藏着一个名字,圣洁而璀璨,那个名字叫阿里。”在当下文学日益向消费献媚的时代,还有人肯为写作付出如此高昂的成本,足见文学精神不灭还不是文学神话。
在谈论《阿里 阿里》的艺术特色时,除了题材珍贵、厚重,我还想到汪曾祺说过的一句很经典的话:好作品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常,连起来却很精彩;不好的作品则正相反,每一句写得都很漂亮甚至华丽,连起来却不精彩。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什么叫单纯自然之胜,什么叫堆砌玩炫之败。若按这个标准来看《阿里 阿里》,我们为这本“打压着的飞扬”的散文集是一个美文文本。这个美文文本是怎样被建构起来的呢?
《阿里 阿里》的厚重在于作者以对阿里自然和人文的敬畏之心写阿里,引导读者不断攀援精神升华和生命体验的高度。阿里并非人类居住的首善之选,9万人住在这里本身就值得敬佩。自然条件的艰苦不说,单说生育,阿里人不敢随便碰触怀孕和生孩子的话题,是因为成活率极低。它是祖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放弃,它有深厚的藏传佛教文化,值得我们传承。冲着这两点选择阿里的人都值得敬佩。书中展示的这些可敬佩的人,有土生土长的出生在羊圈里,后来成为藏族干部的洛年赤烈,有带领人民解放军进军阿里的李狄三,有长年戍边女军人张毓育,有汽车兵张良善忠于“手握方向盘,脚踏鬼门关”的职业,却失去了抢救临产妻子的机会,为阿里付出妻女的生命。有常年驻守塔尔钦的志愿者任怀平……
阿里自然条件的艰苦此书写了不少,其他书也写了不少,但诚如作者所说“人文的阿里并不寒冷”,多少代人多少个人对阿里的奉献,许多章节、许多故事都感动得让人落泪,这是一本用脚走出,用心写出的书,不同于一般模山范水的散文集。高原缺氧,阿里人的精神并不缺氧,倒是在条件优越的喧嚣都市里的人缺氧,这本书抓住了文学最主要的价值:“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升华精神之美,其厚重显而易见。
以朴实简洁的笔墨写厚重之事,之情,举重若轻。这个文本有一种内敛之美,隐秀之美。文字上每一句看起来都很平常,朴实得很像阿里本身,但这里面我觉得有作者的一种用意,就是要白描、抹掉技巧的痕迹,要不动声色,不动情感,“此处无声胜有声”,内在的情感其实十分炽热,文字的冷与情感的热,很好地对立起来统一起来了,形成阅读的张力,正如作者自己说的“阿里就在我的身体里,只是被我生生地打压着,有意无意回避着”,这就是《阿里 阿里》的文本节奏与张力,从而有效克服了同类题材容易产生的阅读疲劳。
2012.6.30
范咏戈:评论家,中国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