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8 22:51:23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始终坚持文化为民服务方向,紧紧围绕“文化强区”战略目标,通过完善机制、建设阵地、强化队伍、创新载体等措施,大力发展基层文化事业,有力促进了辖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近年来,先后荣获“省级文化先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民阅读活动先进集体”;3个单位文化工作受到全国表彰,19个单位受到省级表彰;成功创建6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特色文化乡镇、1个省级示范性宣传文化服务中心、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は钅俊?/p>
健全“四项机制”,促进基层文化健康发展。建立“因地制宜、刚柔相济”的管理机制。采取刚性与柔性、指令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等方式,实行差异化管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制定目标任务,实行刚性目标管理;对各部门和乡镇(街道)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对社区(村组)及民间业余文艺团体,给予业务指导,提供文艺需求信息,实行社会化、市场化管理。建立“上下联动、城乡互促”的运行机制。建立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文体局承办,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及民间演出团体共同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机制,切实做到“上面有号令,下面有反应”。积极搭建城乡文化互动平台,采取“送下去”与“请上来”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基层演出队、民间艺术团与区上文化团体、机关单位同台竞技、同台献艺,推动城乡文化互动共融、协调发展。建立“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的投入机制。年初,区乡(镇)两级财政将文化事业发展经费列入预算,实行专款专用。近5年来,每年均投资800余万元,用于阵地建设、专干培训和活动开展。特别在“送戏下乡”方面,坚持“大手笔、大投入”,集中区内外优势力量打造文艺精品,让群众在家门口品尝“文化大餐”。建立“以奖代补、合作共赢”的激励机制。注重调动各界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根据各文艺团体及个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贡献度和影响力,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区内各文艺团体压担子、分任务、提要求,引导他们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中来,有效解决了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少干不了”和社会文艺团体“吃不饱挣钱少”的问题。去年,新华社《内参选编》和新华网分别以《创新公益文化模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的力量》为题给予了深度报道,并被称之为创新基层文化发展的“高坪模式”。
实施“三大工程”,搭建基层文化活动平台。实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按照“一镇一站(综合文化站)、一村一室(阅览室)、一人一书(图书)、一户一视(电视)”目标,大力实施电视“户户通”、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32个乡镇(街道)宣传文化中心50%达到了省定标准,现有乡村文化俱乐部325个,庭院文化示范户218户,农家及社区书屋139个藏书达27.8万册。特别是2010年,全区投资500余万元实施广播安装工程,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广播“社社响”。实施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积极筹措资金,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近年来,建成安汉广场、白塔休闲广场、江东音乐广场等9个广场总面积达8万㎡,完成区文化馆、“雪炭工程”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8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成美食风情街、清溪河文化长廊的集中打造,在城区树立了“忠、孝、信”等“十德”景观石刻,市民漫步街头就能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目前,全区国办文体固定资产达2200万元,活动阵地达1.6万㎡,此外招引企业投资200万元建成了“科幻”动漫游乐城。近期,藏书50万册的新图书馆、鹤鸣山汉文化艺术景观长廊等文化工程将破土动工。实施流动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坚持重心下移、文化共享,充分发挥流动阵地作用,把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通过实施“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惠民行动,每年送书报下乡10万余册(份)、播放电影4500余场、下乡巡演300余场,38个民间艺术团和60个基层业余文艺队常年活跃在农村,切实解决了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建设“三支队伍”,不断壮大基层文化力量。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大力构建区、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为全区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在区一级,调动文化、科技、教育、广电、妇联、团委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多方联动,齐抓共促;对乡镇一级,成立文化站,配备专职干部,组织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对村组一级,健全群众团体和协会组织,大力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坚持文化骨干培训制度,每年至少举办1次馆、站文化专职干部学习交流活动,组织2次文化专职干部集中培训和1次考察学习,确保专业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时间不少于15天。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对民间艺术团队和业余文艺团体登记注册,定期召开会负责人会议,帮助分析形势,明确目标任务,促进健康发展。目前,全区有龙狮表演队、唢呐队,火龙队、戏曲队、云鹤艺术团、姜氏骨科艺术团、老体协舞蹈队、书画学会、诗词学会等文化艺术团队98个(支),“嘉陵江船工号子”、“长乐火龙”、“江陵唢呐”等地方特色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文艺创作队伍建设。建立文艺创作人员人才库,组织召开座谈会,互通信息,畅谈体会,掌握创作动态,解决实际困难,调动有潜能有实力的人员参与文艺作品创作。以文化馆为阵地,聘请专兼职教师,举办学习班,培养文艺骨干、书画人才和业余作者。近年来,全区涌现出徐天喜、何承亨、曹均龙、林肇泽、冯之俊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和文化带头人,业余文艺工作者每年发表作品200件(篇)以上,《岁月垛口》、《古律今弹》、《毛病》等300余件文艺作品在国家、省、市荣获大奖。特别是我区都京镇农民、一级民间艺术家林肇泽的炭精作品《阳光点缀下的晚霞》在国际和平书画大赛中脱颖而出,受到书画界广泛关注。
突出“三项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主题性文化活动。坚持“三贴近”原则,注重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群众,激励大家投身“三型”阳光高坪建设。近年来,紧扣“弘扬优良传统,培育文明风尚”主题,先后成功开展了“知荣明耻,共创阳光高坪”、“美德在高坪”、“魅力江东”、“感动高坪”、“和谐之声”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文化活动。特别是去年,针对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现实需要,精心策划组织了《身边的感动》大型文艺下乡巡演活动,计划用2年时间演遍全区各个乡村。这台节目根据基层一线132位先进典型中遴选出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创业致富”等10余类最具代表性的感人事迹创编而成,全区100余位文艺爱好者担纲演出。这台旨在“用身边人演绎身边事、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的文艺节目,目前已深入乡村(社区)巡演80余场,观众达23万余人次,无数观众在观看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度嗣袢毡ā?、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30余家主流媒体先后100余次给予了报道,央视七套《聚焦三农》特别制作了15分钟的专题报道。大力开展地域性文化活动。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打造地域性群众文化品牌。永安镇以花果为媒,拓展文化内涵,成功培育了红旗农庄、果洲之源等旅游景点,已举办七届青林橙花节和橙果节,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打响了青青青林旅游文化品牌。目前,擦耳、青居等乡镇围绕地方特色,正着力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文化品牌。近期组织拍摄的旨在宣传凌云山景区的电影《凌云山》、歌曲《凌云山之梦》MV和《凌云山小唱》、《情满凌云山》音频,也即将与观众见面。大力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按照“重大节日有晚会、周末假日有活动”的要求,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在城区,充分发挥白塔公园、安汉广场、区委礼堂等主阵地作用,组织居民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农村,以乡镇(街道)文化站、村文化院坝、农家书屋为主阵地,利用闲暇时节组织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据统计,每年城乡举办民俗表演、篝火晚会、演讲比赛、书画展览、摄影展览、经典诵读、文化宣传周、农民读书节、乡村艺术节等各类文化活动6000余场次,形成了“全员参与、多点开花”的可喜局面。(唐锋任德金)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