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30 09:45:33
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于1969年7月22日成功登月,图为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
中国嫦娥工程“三步走”战略示意图
现在好了,月亮的谜底正徐徐揭开!
2007年,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千古梦想,携带着十几亿人的问候,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出访月球,实现了与月宫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09年,在功成身退之时,“嫦娥一号”将自己的身躯,连同最后的绚烂,永远地留在了遥远的月宫之上。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翩然升空,长袖轻舒,再度起舞,寻求着与蟾宫关系的新一轮进展。眼下,“嫦娥三号”探测器正在为2013年踏上月宫做着最后的“闭关修炼”……
回首中华文明史,国人对探索月球有着矢志不渝的追求。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诗人们飞天探月的瑰丽幻想,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辛弃疾的“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唐寅的“携花带月月中游,嫦娥见月花含羞”,无不透露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对月球的无限向往。从神话到现实,终于,我们迎来了探月的第一次勇敢且壮烈的实践。明朝时一个叫万户的人,为上月亮走一遭,在座椅下绑上了47支巨型火箭,手持两个大风筝,然后将火箭一齐点燃,准备飞天。但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了,万户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果说我们的祖先万户是以生命祭奠了自己的奔月梦想,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则是拼尽全力在延续着千年的探月之梦。
2004年1月,以“嫦娥”命名的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揭开神秘面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嫦娥工程”“探”、“登”、“驻”这“三步曲”中,我们也满怀期待,脚踏实地开始了新一轮的追梦。如果说“嫦娥一号”与“嫦娥二号”已经开启的序曲——“探”,是一路披荆斩棘的开路者,为我国踏足月宫铲出一条平坦大道的话,那么第二部曲“登”则是我们派往月球的先遣部队,为接下来的“驻”月基地建设做着最后的铺垫与奠基。
事实上,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历史早就开始,抛开中国明朝万户的首次壮举,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与原苏联就开始了势均力敌的探月竞赛,最终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于1969年7月22日成功登月,“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然而,失去对手的英雄是孤寂的。随着原苏联的解体,美国也在第一轮探月热潮中渐渐沉寂下来。如今,登上月球时的心醉激动已经烟消云散,首位踏上月球的尼尔·阿姆斯特朗也已驾鹤西去。这个远离地球38万公里,曾经迷失在人们视线中20多年的月球,将只为再度追梦出发的梦想者绽放光芒。中国的探月工程师们也在默默耕耘,想必再等上十几年的时间,广寒宫中的嫦娥就能真正见到来自家乡的亲人了。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