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3 12:49:15
馆陶县农民用小麦、玉米、高粱等各种植物秸秆,“种”出了上千幅“秸秆画”。如今,他们的作品投向市场,以其独特的“原生态和纯绿色”深受人们欢迎。
灵感源自考古信息
2008年,馆陶县路桥乡南曹庄村农民张鹏,在网上浏览信息时,发现了一条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信阳秦怀王古墓里发现了“麦秆画”作品,历经两千多年“麦秆画”至今保存完好的消息。张鹏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立志要复活“秸秆画”这一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
他一边在家务农,一边钻研“秸秆画”制作技术。张鹏自幼喜欢美术,受过名师指点,经过两年多的实验,他终于在2010年7月成功制作出了可以与信阳秦怀王古墓里“麦秆画”媲美的“秸秆画”作品。
工艺须经20多道工序
据张鹏介绍,他制作的“秸秆画”选用的材料有小麦、玉米、高粱等各种植物秸秆,画作中呈现的不同颜色全部是用烙铁熨烫出来,无任何染色。现在,他摸索出的一套秸秆画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其作品比两千年前的“麦秆画”更加完美。“制作一幅80厘米×120厘米的画作,要连续工作一周才能完成,其中的二十几道工序包括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据介绍,经过多道工序加工的植物秸秆,光泽透亮、韧性较强,不需添加任何防腐制剂便能轻松存放而不变质,制作出的秸秆画作品能长久保存。
巧手农民“绘画”致富
为壮大秸秆画这一文化产业,在馆陶县政府扶持下,张鹏还成立了自己的“秸秆画业”公司,在县文化市场设立了秸秆画工作室。在自己创作的同时,还把这项技艺免费传授给周围其他农民,带领当地农民一起致富。
自创业至今,张鹏创作的“秸秆画”因其古朴典雅,惟妙惟肖,富有立体感、层次感的特点大受人们欢迎,不仅走出了馆陶,还受到法国、美国等客商的青睐,很多作品走出了国门。(记者邢云 通讯员李跃超)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