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7 10:48:15
梁毅
和“艺术北京”一样,5月11日开幕的东京艺术博览会也走过了11个年头,本届的主题是"Art is a lifestyle"(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拿生活方式说事,貌似高深,其实不过是噱头。生活方式是可以被引导的,但不见得谁都能“艺术”地生活,也不见得“艺术”了才好,况且,“艺术”不“艺术”,也不是买几件艺术品便能决定的。
在媒体论坛上,就如今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传播话语权的改变,对于艺术媒体的冲击和发展等问题,三家日本艺术杂志《美术手帖》、《艺术新潮》、《Art Collectors’》的主编和负责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媒体工作者们一起做了探讨。艺术媒体之所以被探讨,可见在互联网时代艺术媒体到底该往何处去,确实值得深入思考。这让人联想起前不久“艺术北京”的媒体秀。有媒体对“艺术北京”的媒体报道作了分析,认为“各家媒体、公众号、在线直播软件对‘艺术北京’的新闻播报基本集中在4月30日VIP预展当晚和5月1日,之后的发布频次开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邀请“吐槽帝”梁克刚带领艺术设计圈自媒体第一矩阵加入,效果并不理想。吐槽视频的玩法虽然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以强烈的代入感让人尝鲜,但如果在报道上不能提供更独特、深入、专业的内容,技术或许更先进,但也无法阻挡点击率的大跳水。对待艺术,吐槽是一种态度,但如果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观众能不能招架住,其实已有答案。
艺术能否作为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生活在哪里。有的时候,甚至不是选择的问题。虽然艺术从来就是权利和自由的一种,但对一些把确?;旧孀魑滓勘甑娜巳豪此?,谈艺术会显得过于奢侈,这就像你和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说你为什么不去花100块钱门票到“艺术北京”洗个“艺术澡”一样。
当然,也有可以“奢侈”起来的,5月8日,在巴黎大皇宫黄永砅建构起了“帝国”神话,一件包含集装箱、贯穿全场的巨大蛇骨和拿破仑帽子三个重要元素的“体量巨大的浸入式装置”让人感觉很“豪奢”。对“浸入式”一词,黄永砅说就是要让观众在这个作品里面行走,不是说你看到一件作品,你必须要进入它,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进入这个作品思考——你能从里边领会什么?艺术所能构建的话语空间不是谁都能够懂的,对于“浸入式”说辞,其实也不难理解,生活在一时一地的人们,其实一直在被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浸泡”,只不过有的“浸泡”出了艺术,有的则被“浸泡”成了“尸体”。
都说艺术有门槛,生活也有门槛,有的人好不容易进来了,却一不留神又出去了,这就和一些人逛艺术博览会一样,原本想着进去过再出来会更“艺术”,结果,生活告诉他,那不过是一个临时搭建的“艺术秀”,生活在北京可要比玩“艺术”难多了。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