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2 17:04:48
大理石台阶成了“阶梯教室”,从前的世博中国馆、现在的中华艺术宫里,中职校建筑专业学生正上中西方经典建筑课;小学生们学习手工造纸,再用雕版印刷术和传统装帧法把自己的作文变成“古籍”;1200余场“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相约经典”大学生公益票,让所有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机会走进剧院、聆听经典——在上海大中小学,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上海文化教育界联手搭建“文教结合”大平台,两大系统“打破围墙、资源共享”,经过10年探索建设,已形成完善机制。(6月10日 《人民日报》)
上海文化教育界联手搭建“文教结合”大平台,可以说是让非遗快乐“活”起来的一个尝试,更是文化传承的一次创新。
除了新闻中介绍的这些,笔者还在新闻中看到,上海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原是闲置校舍,最近5年这里成了让历史“活起来”的好去处??梢钥闯?,无论是文化馆常常开设的“天工开悟”中国古代创造发明展和“纸的文明”展,还是我们的中小学主动这些非遗文化展览让造纸印刷、陶瓷、染织、青铜、建筑等这些中华古代文明主动请进教育课程,让制浆造纸、雕版印刷、缫茧取丝、手工刺绣、瓷土捏塑等主题活动课程,真正在中小学课堂中雨后春笋一般地活起来,不仅8万多人次中小学生体验祖先的发明创造,也真正打通了曾经竖在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围墙。
我们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活”起来,更要快乐地“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激励更多的中小学生去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因为古老的文化要传承下去,我们只有建立好良好的土壤。而打通文教“围墙”,活的并非只有课堂,高端文艺人才,通过文、教联手创设的大师工作室、学科“人才特区”等平台落户;纽约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联手创办上海乐队学院,培养顶级乐队演奏人才;14所高校与媒体合作,设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新闻出版界与教育界合作,提升上海高校学术期刊质量……这些才是让古老中华文化多彩“活”起来的渠道和创新方式,只有多探索,“活”得才更精彩。
中华传统文化离今天的孩子们有多远?这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大课题。假如我们只靠语文课本中的若干选文,历史教材中的简单叙述,要真正让这些传统的文化、文明历史在大众心中活起来,恐怕效果不会太好。若在基础教育阶段像上海的教育课堂中医药融入中华文化,我们的文化之根才会深扎。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留住中华文化之根,得从孩子抓起;而这,仅靠教科书和课堂传授远远不够,必须要让孩子“好之”且“乐之”,在日常融入中,滋生亲近感,让文化基因渐渐渗入骨血。这才是“文教结合”大平台所产生的活力基因。
由此观之,上?!拔慕探岷稀笔且恢种贫却葱?。我们只有在古老文化的“活”得方式上、渠道上、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将博物馆变成历史课的课堂,戏曲唱念做打中的悲欢离合才能与艺术教育有效组合,让孩子在重温“四大发明”里激活民族自豪感。这才能让远离基础教育的丰富文化资源从此“活”在孩子们的课堂与生活中。可以说,文化与教育相互融合,更回归传承文明的功用,功莫大焉。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