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1 16:16:3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养生的话题越来越热。满足了温饱的人们开始注重生命质量、追求健康生活。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当前养生市场的乱象,又着实令人忧心。打开电视,有“专家”告诉你,“每天喝养生粥,能预防骨质疏松”;收听广播,有“患者”谈亲历,“吃了XXX,我的糖尿病居然好了”
仓廪足而知礼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但“伪养生”大行其道,却很可能适得其反,让公众丢掉健康,甚至是因此丧命。比如一名26岁的安徽籍硕士研究生,迷信吃何首乌治脱发,最终因肝脏迅速衰竭,丢掉了宝贵的生命;养生馆随意给人扣上“气血两虚、脾胃不和”的帽子,不加甄别地进行艾灸、拔火罐,让人伤财更伤身??杉炔豢膳?,可怕的是“伪养生”横行。
“伪养生”何以能大行其道?首先缘于空巢之痛。许多老年人频频出入保健品店,其实并不是对保健品的功效有多信任,而是迷恋在保健体验店与“店友”一起谈心得、听体会,享受其乐融融的快感。对于长期忍受空巢之痛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快感无异于久旱逢甘露。正是看到这一点,养生体验馆借着舒予空巢之痛的契机,取得老年人信任,进而兜售保健品。
“伪养生”泛滥其次是知识荒芜惹的祸。如果说养生是一种文化,那么“伪养生”就是一种伪文化??梢藕兜氖牵捎谥兜幕奈?,很多人对养生文化缺乏最起码的辨别,只能对专家的说法照本全收。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养生知识的荒芜程度可见一斑。而这样的匮乏,也是“伪养生”横行的重要诱因。
“伪养生”泛滥更缘于植入式养生广告的横行。无论是微信公众号的养生文章,还是电视广播的养生节目,其实都大量植入了养生广告。比如“破壁养生料理机”能够将水果等打成极细的果汁果泥混合物,充分释放食物营养;喝青麦苗汁可防癌等等。但由于对植入性广告,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管标准,导致“伪养生”长期处于被“无视”状态,野蛮生长、大行其道。
可见,治理“伪养生”是一道社会考题。相关部门一方面要缓解空巢之痛,补齐养生知识的短板,让公众对“伪养生”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微信、养生栏目中植入广告的监管。对内容不实,具有严重导向性的广告,要坚决取缔,并查封相关栏目;普通的植入式广告,也要严肃告知消费者,绝不让保荐机构以传道授业之名兜售广告。唯有如此,才能治愈“伪养生”泛滥的社会病。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