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3 19:42:30
作者简介
邹磊,博士,1986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一带一路”、中国周边外交、中国企业“走出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2004—201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分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目前已独立出版两部“一带一路”学术专著《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和《“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2月版、2016年6月版)。同时,正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上海市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一带一路”相关研究课题。2015-2016年间,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两位总撰稿之一,该片是迄今为止中央层面最高规格的“一带一路”纪录片,也是全球首部全方位、多层次、大视野阐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意义和进展成果的大型文献理论纪录片。
内容提要
自2013年9月以来,“一带一路”已成为了中国内政与外交、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策与学术的核心议题。大至全球治理格局,中至各部委工作安排,小至企业投资经营布局,都越来越多地受到“一带一路”的影响。
即便是中国和沿线国家的许多普通人,也正在不同程度且日益明显地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存在。在新疆吐鲁番种植水果的农民,在重庆组装笔记本电脑的工人,在福建自贸区从事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银行职员,在上海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青年学者,在哈萨克斯坦“双西公路”沿线开店的餐馆老板,在巴基斯坦山区饱受停电之苦的小学生,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集装箱码头工作的吊车司机,在缅甸马德岛参与中缅原油码头建设的青岛港员工,在印尼承建雅万高铁的两国工人,在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上班的纺织女工,在俄罗斯使用阿里巴巴“速卖通”平台网购的女大学生,在西班牙马德里从事中欧贸易的商人,在英国参与欣克利角核电站建设的中法两国工程师,在全球各地为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取景的中央电视台编导......无论是主动或被动,他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在不知不觉间因“一带一路”而受益或改变。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总纲领,“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为亚太和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是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之所以称其为“中国方案”,绝不是指完全由中国一家主导。“中国方案”体现在,它是中国在综合国力增强和发展方式转型两大背景下,基于国际和国内最新形势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集中反映了中国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构想。在理念上,它以合作共赢取代对抗独占;在推进中,它以促进沿线国家最亟需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工业化为两大优先突破口,并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发展经验与沿线国家分享。
之所以称其为中国向沿线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也并不是指由中国一家提供所有资金。在更为根本的意义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地区和全球发展提供的“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痹谡飧銎教ㄉ希泄胙叵吖以谧式?、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能源等方面的优势与需求有望得到有效互补;在这个平台上,中国将与发达国家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将获得新的动力、载体;在这个平台上,亚欧大陆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交通、物流条件有望得到改善,工业化进程得到加速;在这个平台上,域外国家有了更多参与亚欧大陆发展合作的契机......
伴随着2015年以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和运作,以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中央层面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非常明确。按照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推进思路,以“五通”为主要内容,聚焦“四个重点”(重点方向、重点国家、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尤其是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为主线,从国内到国外、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和民间,“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有序开展,相应的支撑保障体系陆续建立。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际上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共识和响应越来越多,许多国家经历了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感受到积极推动的转变。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方式,中国已与许多国家达成了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使我国在‘一带一路’重点方向培育起若干支点国家和核心团队。”与此同时,新型融资平台成功建立运营,一批标志性、示范性重点合作项目陆续启动实施,六大国际经济走廊建设着手开展,基础设施、规章制度和人员往来三个层面的互联互通进程进一步加速。
作为一项地理覆盖范围空前广泛的超大型洲际经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缘政治关系和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各国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差异巨大,国内风险、跨境威胁和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实施难度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一带一路”正在或潜在面临的风险,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方面,应避免过于浪漫主义的乐观期待,注意量力而行和循序渐进,不在安全风险过高的地区消耗过多战略资源,建立多层次的综合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也应避免陷入到失败主义的情绪中,将中国公民和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所有挑战都笼统地与“一带一路”挂钩,或是因一时一地的挫折而转向对“一带一路”的否定乃至全盘否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的事业,但关键仍然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仍然取决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能否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相应的,唯有使国内企业和民众从“一带一路”建设中切实获益,才能获得持续的国内支持。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这两点尤为重要。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仍应继续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发掘彼此的利益契合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共赢方略。唯有使沿线国家真正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与利益,才能激发各方的参与热情。
对于美国、俄罗斯、印度、欧盟等大国,“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要削弱其在特定地区的传统影响力,反而有可能开辟出彼此新的合作空间。未来,应积极推动中美在中亚和中东、中俄在中亚和远东、中印在东南亚和中东、中欧在中东欧和非洲等地区加强务实合作。尤其是在沿线发展中国家进行重大项目建设时,可鼓励中国企业与美国、俄罗斯、印度、欧盟、韩国、新加坡等国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以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对于沿线中小国家,中国需要尽可能照顾到其国内不同族群、阶层、地域、党派的利益,形成不被其内部政争所绑架的长期稳定关系。过去的许多教训表明,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一些重大项目(尤其是民生项目)非但没有提升当地民众的好感度,反而加深了对中国的负面印象,企业也蒙受了巨额的经济损失。未来,在以基础设施、产能合作、资源能源为重点内容的“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可能将继续面临“新殖民主义”、“资源掠夺”、“环境破坏”等指责,而一些沿线国家资源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将对中国企业造成不小的压力。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今天已经不可能再在沿线国家复制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化发展之路。尽管“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上的优势互补,但应当充分尊重各国建立相对独立和完整经济体系的正当诉求,避免在打破固有国际分工体系的同时,又形成新的不平等关系。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即经济融合并不自动带来民心相通,而要将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转化为中国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仍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智慧。
合作共赢,久久为功,这正是“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一带一路”的主要考量
一、主要考量
二、现实基础
三、时代新意
第二章 “一带一路”的建设思路
一、推进原则与思路
二、重点路线与走廊
三、主要内容
四、国内各地方定位
第三章 “一带一路”的多重机遇
一、全球发展机遇
二、中国发展机遇
三、市场机遇
四、普通人机遇
第四章 “一带一路”的政府行动
一、中央国家机关
二、各级地方政府
第五章 “一带一路”的建设进展
一、政策沟通
二、设施联通
三、贸易畅通
四、资金融通
五、民心相通
第六章 “一带一路”的企业参与
一、金融
二、装备制造
三、优势产能
四、电力
五、通信
六、铁路
七、港口
八、跨境电商
第七章 “一带一路”的风险应对
一、沿线国家内部风险
二、跨地区性安全风险
三、大国竞争风险
四、理性认识与应对风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