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0 14:36:02
时隔三年,再次回到良石城村,我忽然有种时空穿越的错觉。
这还是我记忆中的小村庄吗?
农户门前的厕所
村委会前面长满荒草的空地
分不清是杂草还是树木的路边阳沟
毛毛糙糙的墙壁
这些记忆处的东西咋都换了模样?
车轮驶入进村路,这是一条笔直平整的水泥路。路两边的行道树,穿着整齐的“白裙”,系着鲜红的“腰带”,昂首挺立在初春过午的暖阳中,孕育着春的花蕾;树下的阳沟干干净净,看上去赏心悦目。进了巷道,户户门前干干净净,垒了花圃,挂了家训牌匾,栽植了花草。墙壁上白下灰,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主巷道的墙壁上,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传统的、现代的、爱国的、科技的,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村民的灵魂,为农村留住民族的根苗。村委会门前的土场变成了广场,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六化齐辉;娱乐、集会、健身三功同昭。就连广场南头的公共卫生间和巷道不醒目处的垃圾屋,新巷后面的卫生巷都一尘不染。抬起头,深吸一口蓝天下充满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气,神魂俱醉。
我决定去拜访一下王会民书记,这个老家伙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估计能捞到一些干货。
敲开王书记的家门,老友重逢,不胜喜悦,寒暄过后,我便直奔主题,嗨,还真是不虚此行。
半城镇化人口比例居高不下: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成本过高:村里没有下水,给生活和环境带来极大不便,建设投资太大,人均达2万左右,制约农村文明进程。
农民文化精神活动贫乏:青壮年常年不在村,留守的老人、部分妇女、学龄前儿童生活枯燥……
坐在回程的车上,行进在干净、整齐、环境优美的巷道,看着一幢幢气派大方的“别墅”门上将军不下马的大锁,从西头到东头,统共21户,锁门的便高达15户,相当一部分门锁甚至已生出斑斑锈迹,不由生出“家园美如画,主人在何方”的感叹。
随着国家土地政策长期不变的决策和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越来越留不住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空巢农村现象越来越突出?!懊览鱿绱濉の拿骷以啊蔽抟墒侨嫣嵘┟袢褐谛腋8?、获得感的民心工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但缺乏建设主体的新农村究竟能新到什么程度:任重而道远。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蔽饕厣募彝チ邪鹑沃迫嫱菩校迪至送恋厮腥ㄓ氤邪ǖ姆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有了革命性突破,在解决全民温饱的进程中,居功至伟。
时代发展到今天,一家一户的小农模式与日益发展进步升级的农业生产力格格不入,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最大瓶颈,更是“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必须面对的课题。
也许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赋予土地经营权物权特点,使农业走上规模化、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之路,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村从“村庄”向“社区”转化,让农民从“散居”向“集居”转移,让土地从“田地”向“农庄”转变。让“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有主体、有规划、有奔头,才是正确的方向。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课题,也是一个长远而沉重的课题。我将持续关注、持续研究,与我的父老乡亲共同探讨农村美好的明天。
(文/吉宏伟)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