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0 12:09:56
《人工智能》李开复、王咏刚合著 2017年5月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7年4月初,亚洲首度人工智能与顶尖扑克牌手对战的“冷扑大师V.S.中国龙之队”在海南举办,由此掀起的人工智能话题热余温未散,4月下旬,由李开复、王咏刚合著、磨铁图书出版的《人工智能》震撼上市。
作为“人工智能先行者”和“人工智能年度人物”,李开复博士在新书中全面解读了人工智能的现在和未来:人工智能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革命,未来必将与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教育变革、思想变革、文化变革等同步。
人工智能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吗?人工智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个人该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更多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疑问,都将在本书中得到解答。
李开复:我和人工智能有特殊的情结
李开复博士被称为“人工智能先行者”,这源于他与人工智能的特殊情结。
1988年,李开复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主题是关于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世界冠军。而在任职微软期间,李开复博士则在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服务语言、自然语言、搜索等前沿技术。
2009年,李开复博士创立了创新工场,他所关注的领域从未离开人工智能,继续着他与人工智能的缘分。
人工智能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吗?
如今我们已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是手机上很多应用程序的核心驱动力,苹果Siri、新闻阅读软件、照片美化软件、滴滴和优步等等,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
李开复博士把21世纪的人工智能比作新一次的工业革命,因为本次人工智能浪潮在各行各业都可能引发颠覆性的变化,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然而又不同于以往的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更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全新的一次大发现、大变革、大融合、大发展的开端。
在处理个人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关系上,李开复博士的建议是:无须担忧和惧怕这个时代的到来,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尽早认清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变革的规律,尽早制定更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劳动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以便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至于人工智能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吗?李开复的回答是:人类离那还相当遥远。
“五秒钟准则”下,这些工作将被取代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将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自动驾驶、智慧金融、智慧生活都是在人工智能技术下可以预见的未来,那么,在不远的未来,人类会面临大面积的失业吗?
李开复博士分享了自己的“五秒钟准则”,即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钟以内的时间里,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这些工作包括翻译、新闻报道、助理、保安等。
谈起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恐慌,李开复博士表示,大多数的恐慌来自于对于人工智能的不解,如果能为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态度,将有助于驱散人们心中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恐惧,这也是《人工智能》这本书出现在读者朋友们面前的原因之一。
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的工具,弱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表现出色,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已无所不能,在有些领域,人工智能还很“幼稚”,至于是哪些领域,书中自有答案。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因为其对生产效率的大幅改进,对人类劳动的部分替代、对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还必然会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本书,可以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人工智能的现在和未来,请和李开复博士一起拥抱人机协作的新时代!
出版信息
书名:人工智能
作者:李开复王咏刚
上市时间:2017-5
定价:55.00元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已经来了,它就在我们身边,几乎无处不在。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人类的认知,重建人机相互协作的关系。史无前例的自动驾驶正在重构我们头脑中的出行地图和人类生活图景,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翻译、写作、绘画等人文和艺术领域进行大胆的尝试。
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吗?
我们真的准备好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了吗?
我们该如何在心理上将人和机器摆在正确的位置?
我们该如何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
当人工智能时代成为必然,《人工智能》一书告诉我们:个人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被AI取代?企业应该如何升级,才能在新的商业变局到来前抓住先机?
我们无需担忧和惧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尽早认清AI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变革的规律,更好地拥抱新时代的到来。
编辑推荐
2017年是“人工智能应用元年”,人工智能将引领一场比互联网影响更为深远的科技革命。
本书是全面了解人工智能的必读之作,秒杀你对人工智能的一切疑问,好读易懂,有趣有料。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长王咏刚携手解读: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与企业如何找到人机协作的新位置。
人工智能将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不仅在高科技领域,任何企业都需要尽早引入“AI+”的思维方式。
人工智能将部分取代人类的工作,程式化的、重复性的技能将失去价值。我们的工作必须具备足够的深度,让自己强大到不会轻易被机器撼动。
作者简介
李开复博士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
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创立创新工场,曾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微软全球副总裁、苹果交互式多媒体部门副总裁。
1998年,李开复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极短时间内创建了一个国际一流的计算机研究院,曾被《麻省理工技术评论》评为“zui火的计算机实验室”,这是一所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黄埔军校。
1988年,李开复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科学创新奖”。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得过世界团体比赛冠军的选手。
王咏刚
创新工场技术副总裁兼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长
王咏刚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金融行业软件研发,任方正奥德公司技术总监。2006-2016 在谷歌公司任Staff Engineer、资深技术经理等职,参与或负责研发的项目包括桌面搜索、谷歌拼音输入法、产品搜索、知识图谱、谷歌首页涂鸦(Doodles)等。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