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6 11:46:51
近日,由故宫博物院青年职工自编自演的院史级话剧《海棠依旧》正在紧张排练。9月19日—20日,他们将以演员的身份带着故宫人的真情实感,和那段“文化不绝,精神便不会绝”的故宫国宝迁移史,将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搬上保利剧院的舞台。
热血青春
烽火硝烟中的使命和责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战火中的国宝随时有落入敌人手中的危险,故宫文物的安危成了令人困扰的难题。故宫博物院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马衡提议古物南迁,却引发社会争议。1933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正式决定古物南迁。2月6日凌晨,载有精心打包的2118箱古物的板车从午门鱼贯而出。从此,被称为世界文物史上“传奇之行”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拉开序幕。
这条古物南迁路一走就是16年,足迹布满10余个省市。当时的故宫人不会想到,他们翻过雪山,躲过轰炸,在枪林弹雨中?;ち?9000余箱古物安然无恙,创造了二战史上人类文化的守护奇迹。这部波澜壮阔、层层险阻的大迁移史诗中,故宫人面临危险和磨难,无怨无悔地奉献了热血和青春。时值乱世的暂别却多成了永别。许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参与其中的故宫人竟只用“圆满的交代”做总结,就好似他们完成的不过是一件日常工作。
话剧《海棠依旧》的故事缘起于这段被故宫前辈深藏心底的“南迁往事”。2010年时任《紫禁城》杂志副主编的王戈参与主持了专题《记忆与认同——1933-1949 故宫文物南迁》。在阅读查询大量故宫文物南迁的书籍资料后,决心用事实来感动更多人,用真情来致敬前辈。长达三年的创作和修改,最终完成了《海棠依旧》的剧本创作。
海棠依旧
和平年代的致敬和传承
话剧《海棠依旧》以1933年至1948年间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南迁、西迁、迁台历程为主线,通过讲述故宫南迁时普通职员顾紫宸为?;す使Χ肟逼揭约罢秤猩碓械钠拮?,从此踏上几十年漂泊旅途的故事来展开主题。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解读话剧之所以定名为《海棠依旧》,是以故宫最美丽的生命意象——海棠花,渲染战争背景下悲欢离合的人情,并以经过漫长寒冬等待在春天绽放的海棠,象征对于团圆的期待和希望,以及一代又一代故宫人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使命的坚守。
话剧《海棠依旧》的17名演员全部来自于故宫博物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他们认真工作之余,更为这部话剧倾注了无数热情和汗水。201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际,《海棠依旧》在文物南迁的起点之一故宫宝蕴楼进行实景演出,宝蕴楼前,每年只在5月开放的海棠花却有几朵幽静地盛开了,仿佛和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故宫人一起,对老一辈故宫人倾诉一生都说不完的长情告白。
据悉,这部由故宫博物院出品,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青年导演毛尔南执导,故宫员工自编自演的话剧《海棠依旧》将于9月19日至20日登上北京保利剧院。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