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 16:38:11
发展经济就好比翻山。发达国家已经翻过这座高山,但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发展中国家不能再走发达国家老路,而要另辟蹊径,那就是:在半山腰开凿一条隧道,从隧道中穿过去。
11月27日,首次提出“穿越环境高山”理论的陆钟武院士溘然长逝,但他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已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正从墙上一步步走下来,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变成全国人民的生动实践。
悼念的唁电雪片一样从海内外飞回母校。斯人虽去,但他的远见、他的成就、他崇高的人生风范,在东大人的眼里,又耸起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
陆钟武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陆绍云1915年赴日留学,1921年学成归国,为实现“用机械代替手工纺纱”的夙愿,相继在沪、津、鲁、渝办了包括上海国棉七厂等近十所纺纱厂,为中国的纺织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陆钟武院士
父亲对陆钟武的影响潜移默化。他在重庆长大,当时的重庆几乎天天有空袭警报?!拔裁促即蟮闹泄稳嗽赘??”小时候的他不懂“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等他知道中国“挨打”的原因是因为落后。便立志像父亲一样“实业报国”。
1950年7月,陆钟武从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毕业,毅然告别家人和大上海,只身一人来到东北。1953年,从东北工学院冶金炉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开启了60余年的学术征程。
“从南方到北方,从学化工到搞钢铁,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这同我父亲主张的‘实业报国’有相通之处,唯一不同的是父亲从事轻工(纺织),而我从事重工(钢铁)?!甭街游渖岸约钦咚怠?/p>
1953年,东北工学院组建了冶金炉专业和冶金炉教研室,陆钟武担任主任,成为我国冶金炉学科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编的《冶金炉理论基础》《冶金炉热工及构造》《火焰炉》等专著和教科书,被全国高校普遍选用,为我国冶金炉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东大人仍然念念不忘的,还是毛头小伙子的他挑战前苏联权威的事儿——那一天,陆钟武为前苏联专家那扎洛夫担任课堂翻译,发现他讲授的炉内热电偶指示温度计算公式不对。虽然当时没说,但回去后反复研究,终于推导出一个新公式,画出了新曲线。
一想到去找那扎洛夫理论,陆钟武心里就忐忑起来:“那扎洛夫是著名的冶金炉热工专家,而自己研究生毕业刚刚两年,弄不好会被扣上‘反对苏联专家’的帽子?!毕肜聪肴?,陆钟武还是没能说服自己,他轻轻地敲响了那扎洛夫的门。
陆钟武院士与乌克兰高校专家开展交流
果不其然,那扎洛夫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还剧烈?;乩春?,他不但没放弃,反而亲手制作了一个炉子,反复实验,最终验证了自己推导的公式和画出的曲线是对的。于是他再次敲开了那扎洛夫的门……
那扎洛夫终于接受了他的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回国前,专门组织了一场学术报告会,听取陆钟武的专题报告。报告结束,那扎洛夫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为这位年轻学子鼓掌。
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又一个火红的年代,我国的钢铁工业同样红红火火。这个时候,陆钟武敏锐地发现了我国钢铁工业“能耗过高”的问题,并系统地提出了节能理论。一开始,他的理论并没有得到业界认可,甚至寄出去的理论文章都得不到发表。直到80年代末期,冶金工业部把“节能降耗”确定为我国钢铁工业的两大任务,人们才被陆钟武的远见所折服。
世纪之交,陆钟武又将目光聚焦到工业生产与环境?;さ募馊衩苌?。“生态环境恶化是不是经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我看未必!”总结发达国家的惨痛教训,陆钟武创造性地提出了“穿越环境高山”理论,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赶超过程中付出尽量少的代价。
“陆老师独到的学术眼光,使东北大学成为我国最早引入工业生态学的高校,成为工业生态学研究重镇”,陆钟武的学生、东北大学教授蔡九菊说,“不管在国内外的什么地方,只要一提起中国工业生态学,人们都会想到陆钟武,他被誉为‘中国工业生态学之父’?!?/p>
回首陆钟武60年的学术生涯,他因工业兴国而始,为工业污染而忧,为了工业生态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工业的“生态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984年,陆钟武走上东北工学院院长岗位。上任不久,他就提议拆掉东北大学东门,划出体育馆以东6公顷土地,在三好街建立中国第一个以大学命名的科学园——东北大学科学园。同时提出了“向媒体开放”“向中学生开放”“向企业开放”“向国外开放”的“四大开放”理念,一向“深宅大院”的东北大学同时对外敞开了“四扇”大门。如今,东北大学科学园已经成为沈阳的“中关村”,孵化出东软集团等一批创新企业,年产值120多亿元,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陆钟武院士和学生蔡九菊
88岁高龄的陆钟武院士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63个年头,精心培育了数以千计的栋梁之才,有院士、校长、企业家、教授和学者,他们都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中坚力量。然而,陆钟武院士却在他88岁的年龄,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休止符。老伴王春梅说,他太累了,年轻时,没有在12点以前睡过觉,一弄就弄到一两点钟。这回,他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
离开陆钟武院士的家,见“行止无愧天地”的条幅仍然醒目地镶挂在他家的正厅里。刚柔相济的六个大字是老人的墨宝,也是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有多少人曲终人散后,能够对得起“无愧”二字呢?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