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2021-01-27 15:48:34
“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武陵山腹地,重庆秀山与川鄂湘黔四省互为犬牙,八百余年的土司藩篱以及土苗民俗厚朴风物,孕育出了秀山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
近年来,秀山县立足县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擦亮文化品牌,加快打造文化兴县,一座鲜活的传统文化碑林正在秀山崛起。
传统书法走进万家
很难想象,在秀山县的博物馆里,藏有“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草书大家怀素、“石鼓篆书第一人”吴昌硕、“清代书法第一人”何绍基等80余位书画名家的墨宝。
这座偏安一隅的边陲小城,是2013年中国书法协会命名的 “中国书法之乡”。
今日的秀山,书法人才辈出,有中国书法协会会员28名,重庆书协会员70名,历时八届,秀山县书协在国家级、市级先后获得“书法进万家先进集体”“优秀组织奖”“创作进步奖”等殊荣。秀山县还承办了国家级的“全国首届楷书展”、“第二届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邀请展”。 秀山书协会员参加全国各级书法大赛频频获奖,被誉为书坛“秀山现象”。
阳春白雪,和者日众。传统书法技艺不能只出现在庙堂之上,典籍之中,而更应在烟火市井中传承延续。
多年来,秀山县书协和县教委便把普及书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创建书法实验学校,打造书法教育培训基地,普及书法艺术教育。
“学书法要从娃娃抓起”。在整个秀山县中小学里,都开设了专门的书法课程。书法教育课做到了进课表、教师落实、备课落实、上课落实、评价落实等“一进四落实”。书协还推荐6名优秀青年书法骨干到城区中小学校任专职书法教师,书协领导不定期到部分学??故榉ㄗㄌ饨沧?。
社会培训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1994年以来,全县27个乡镇街道均已开设有社会书法培训班,特别是县文化馆、县老年大学、武陵书画社、秀文斋、朱占华书法工作室、文中书画社、彭彬书法工作室等更是书法人才的摇篮,以彭洪顺、朱占华为代表的一批青年书法家多次应邀担任全国书法临帖与创作高研班、全国书法骨干教师高研班、国展培训班等的导师,为秀山培养书法人才。累计培训学员近2万人次,其中近200人已成为秀山县书法创作骨干,在全市及全国各类竞赛中,入展、获奖逾4000人次。如今的秀山,常年有5000余人练字。
秀山民歌走上舞台
“女孩会走路就会跳舞,男孩会说话就会唱歌?!痹谛闵?,有这样一句民谚。
每逢春节入夜时分,耀眼的灯笼在原野上游走,喧天的锣钹于山川间回响。歌舞,是秀山人民生存不可或缺的娱乐样式,也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抒发与写照。
1964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秀山成立了花灯歌舞剧团,自此,秀山花灯从民间走上舞台,一曲“黄杨扁?!背榇蠼媳?。
然而,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花灯班数量锐减,全县能正??寡莩龌疃牟蛔?0个,徘徊在濒危边缘,响起了乡土文化传承的断裂之声。
为保住这一传统文化命脉,秀山县将弘扬花灯艺术、振兴秀山花灯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花灯是秀山人民的情怀,而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想要生存下去却不能只讲情怀?;痪浠八?,花灯要“沉”下去,“动”起来。
为了避免花灯传承断代,秀山成功创建了两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灯)传承学校。
“小时候过年最大的乐趣就是看花灯戏,希望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有更多的孩子能喜欢并把花灯戏传承下去?!?7岁的秀山花灯传承人王世金摩挲着一本本《秀山花灯中小学乡土教材》说道。
在县委县政府的不断努力下,许多消亡多年的花灯班重整旗鼓,顽强复活。如今,在秀山城区的花灯广场上,活跃着一个同心乐花灯传承艺术团。艺术团的成员都是城区里的花灯艺术爱好者,成员从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300多人,其自编自创的《秀山秀色》花灯歌舞还走出国门,获得“首届中韩文化艺术节”大赛年度总冠军。2018年,加入现代元素的秀山花灯戏《年关宴》代表重庆市登上了“2018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舞台。
不仅如此,2018年,投资3亿元打造的秀山凤凰山花灯民俗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秀山母亲河梅西河建成花灯文化长廊;每逢重大节庆,西街的街头巷尾总会挂满精心扎制的秀山花灯,摇曳着重重灯影......
花灯文化就这样融入进了秀山的“一山一水一街”和秀山人民的血脉记忆中,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植根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岁月的洗礼下,声声不息传达着来自远古的讯息。
秀山楹联走向未来
在这样一个“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度分”的边城,伍见君是秀山楹联从没落走向振兴的见证者。
出生于书香世家,伍见君12岁时,便能迅速写出工整的对联?!暗笔毙矶嗔诰佣祭辞胛倚炊粤?,让我信心倍增。”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楹联也不能幸免,这深深地触动了伍见君的内心,他决心弃医从文,重拾遗落的诗词。
加入秀山诗词楹联学会,伍见君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诗友。学会自1996年成立,从最初的39人发展到拥有县级会员85人,重庆市楹联学会会员32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22人。
为了推广楹联文化,学会自筹资金开展楹联创作培训与讲座,引进专家授课,为景区撰写楹联作品五百余件,为友邦邻县撰写景区楹联作品三百余件,参见全国楹联赛事获奖每年二十余次,更积极组织学员参与文化惠民、春联到万家等公益活动。2014年被授予“重庆市楹联文化县”称号,次年,秀山成功申报成为“中国楹联文化县”。
“秀山楹联在风雨沧桑的历程中,一直坚守着‘求知’和‘求是’的宗旨。那些远去的先贤和他们镌刻山河的文学作品,以及他们雕镂人心的精神,需要我们薪火相传?!弊魑闵介毫Щ峄岢?,伍见君觉得振兴秀山楹联任重道远。
如今,在秀山的街头巷尾,旅游景点都挂上了一副副楹联?!俺盘熘囟凶?,纳古含今一副联?!闭庖舱切闵介毫恼媸敌凑?。
“传统文学的魅力是巨大的,诗人内心这种不偏不倚的精神,一旦得到推广,足以感化社会,让人热爱祖国,热爱大好河山?!蔽榧捌渫哦?,在守护和传承传统诗词楹联文化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行着。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