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24-01-12 12:27:42
王波平
中国古代文学属师范等专业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必修所在为知识与能力的夯实,核心所求为涵养和文化的积蓄??纬探萄б芤蚴评肌⒂胧本憬?,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纬探萄ё⒅匚难蠢裼胛幕障嗳诤?,重视课程思政的文化向度,关注文化审美、文化体悟和文化养成。
“文以载道”:文化审美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文化理念向度。清代纪昀在评价南北朝刘勰《原道》时说:“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敝赋隽宋难竺佬缘囊煌乘?,文学与道学融合,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宋代朱熹说:“文皆是从道中流出?!蔽挠氲烂懿豢煞帧⒒ノ惶?。学者徐复观认为,儒家由道德所要求、人格所要求的艺术,其重点也不期然而然地会落到带有实践性的文学方面——此即所谓“文以载道”之“文”。坚持“文以载道”理念,需要文学洗礼和文化浸润并行,凸显“文”性,达成“道”统和承“载”审美。
一是“文”的艺术性。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古代文学之美、品鉴古代文学之美,进而陶冶性格和情操。刘勰认为:“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比纭豆盼墓壑埂?22篇皆散文名篇;如“诗三百”及“唐诗三百首”皆诗歌经典;如宋代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p>
二是“道”的人文性。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心雕龙》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逼淙宋男钥纱佣喔龇矫娼胁?,且皆有例证:和谐人文思想,如《礼记》的“大同”和《论语》的“和为贵”;爱国人文精神,如屈原的“受命不迁”和历代边塞诗的维国护边;仁爱人文伦理,如孔孟的“仁爱”情质和范仲淹的“忧乐”情怀;诚信人文品德,如《左传》的“信,国之宝也”与《世说新语》的将“德行”排第一彰显信义;真善美人文心理,如历代诗词的精美、各地戏曲的劝善……
三是“载”的审美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审美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其审美教育的教学理念重“融合”,注重经典浸润、审美熏陶和文化养成。如宋代朱熹阅读经典时的“涵泳”之法,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如宋代严羽的“妙悟”精神,重在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王阳明“知行”原则,有助于形成强大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其审美教育的教学方式重“结合”。如文史结合,文学作品与文学史讲解双管齐下;读写结合,文学阅读与文学创作比翼双飞;学思结合,文学感悟与文学审美并行不悖。其审美教育的教学活动重“综合”。可以实施“典(经典阅读)、编(诗文改编)、演(诗文演唱)、源(诗书画同源)、现(诗文创作展现)”活动,如开展传统节令诗经典诵读、诗文书法或绘画展览等。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教学重在人文素养熏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文化人”:文化体悟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文化实践向度??纬桃岫ㄎ蒲芳壑倒坌纬山心谌莨└?,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教学要以文学来传承文化,用文学的光芒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可提升其人文涵养、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又可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教学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创新实践之路,可以利用“六文”教学策略。一是文字感知。如阅览碑刻铭文及联语等,感知汉字魅力;学习成语典故,了解语言背后的故事。二是文学洗礼。通过阅读经典,体验文化价值。朱自清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蔽幕诰渲姓婪?,经典在文化里生根。文学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三是文物鉴赏。探秘国家宝藏,了解其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四是文艺陶冶。通过书写或绘画古诗文意境,彰显艺术魅力。五是文化考察。通过跟着古文、古诗词去旅游,实地感受文化魅力。六是文章表达。以写作古诗文的方式来表达生活或学习场景。
“教文育人”:文化养成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文化价值向度。教文育人,要以本“真”为基点,以向“善”为方向,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
一是求真。就像《周易》说的“修辞立其诚”,要怀真诚之心、发真切之音、讲真实之话。首先,述真意。如《中庸》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做学问的重要方法;《诗经》写无邪之思,顺人情而循礼义;《春秋》运用礼来定褒贬,正名分而明责任。其次,叙真事。如《汉书》称赞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具有实录精神;杜甫诗《三吏》《三别》“实录”大唐兴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秉持“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亦是别样“实录”。最后,抒真情。如屈原“发愤以抒情”,明代公安派强调“独抒性灵”,皆有抒发真情之意。
二是向善。首先,以善为本。如《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逼浯危蛏迫敖?。如明代王实甫将唐代元稹小说《会真记》改编为戏剧《西厢记》,设计“张君瑞庆团圆”喜剧结尾,文学审美功能与教育意义水乳交融。再次,惩恶扬善。如关汉卿《窦娥冤》三桩誓愿超越“东海孝妇”思想深度,悲悯情怀高涨;洪昇作《长生殿》,寓“乐极哀来,垂戒来世”;孔尚任《桃花扇》演绎历史兴亡,“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最后,善美相融。如《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健段洹罚∶酪?,未尽善也?!?/p>
三是尚美。如散文的“向美”,唐宋八大家成就了中国散文的楷式和范文。如悲剧的“唯美”,《窦娥冤》《琵琶记》《长生殿》以大团圆收场,让观众破涕为笑,转悲为喜。再如诗歌的“审美”,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其重要特点。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在“求真、向善、尚美”的过程中,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通过课程的浸润和熏染,涵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自美”品质,展现平等、欣赏、合作的“他美”风度,生发至爱、至和、至善的“大美”气象。进而锤炼学生的品德修为,使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授,本文系中国高教学会2021年度文化专项“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21DWZD07)、广西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本-2021-058)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新文科建设项目(XWK202305)成果]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