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林全国兼职论坛_栖凤阁信息网登录入口_全国新茶楼信息网论坛_夜猫子品茶论坛网址51茶楼论坛网

马莉莉:未来十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期

2024-03-22 15:44:59

字号
“一带一路”倡议已走过10年。近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陕西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马莉莉在接受《秦智》专访时表示,“中国取得的经验,可以复制推广到‘一带一路’地区,以驱动更大规模生产网络效应,与全球生产力发展趋势一致?!?/div>

“一带一路”倡议已走过10年。近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陕西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马莉莉在接受《秦智》专访时表示,“中国取得的经验,可以复制推广到‘一带一路’地区,以驱动更大规模生产网络效应,与全球生产力发展趋势一致?!?/p>

在马莉莉看来,“一带一路”这10年最显著的成果体现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生产网络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根基”。

展望未来十年,马莉莉认为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从东亚(东南亚)扩展到亚洲,“这是最核心的,类似于基本盘,基本盘稳定住,大方向就不可逆转”;二是从东亚拓展到欧洲,“欧洲市场比较可观,拓展一个大市场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而言还是很重要”;第三是拉美地区,“我们和拉美地区在寻求发展方面还是存在共识。而且拉美地区各方面资源比较丰富,互补性较强”。从博士时期开始,马莉莉开始探究苏联演变与俄罗斯经济转型,后来,她又围绕开放背景下各地区经济如何转型升级展开研究,典型对象是香港经济转型。

“因为香港作为一个枢纽城市,在中国与世界间扮演着独特的角色,通过香港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关联性。”在招商局集团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中,马莉莉基于东亚区域分工网络,分析了香港世界城市的角色、功能和转型路径。这一研究得到不少认可。她当时有一个判断:未来亚欧合作是一个大趋势,因为北美的消费能力不足,我们需要另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那就是欧洲消费市场。由于在香港问题上的研究表现不俗,2013年,马莉莉被推荐加入全国港澳研究会,成为该会的创始会员。从那时起她的研究方向就聚焦于“一带一路”背后的经济逻辑。“对我而言,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我在招商局的工作涉及香港和东亚问题。这个视角让我有幸目睹了中国在生产方式变革中崛起的必然性?!甭砝蚶蛩?。

01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陕西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马莉莉

文|钟一

编辑|白翎

《秦智》: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初,有媒体将其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十年之后,您怎么看这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成就?有何具体案例或项目可以作为例证?

马莉莉:最大的成就是,在复杂地缘形势中,?;ち诵律绞郊绦杏⒄?。庞大生产能力产生可观能源消耗,同时依赖于庞大消费需求,“一带一路”提供了相对多元化、相对稳定的上下游产业生态护航新生产方式的运行。

《秦智》:您多年研究“一带一路”,有怎样的体会,您的方法论是怎样的?

马莉莉:我发现研究“一带一路”经济,需要追溯其历史和源头,弄清其逻辑。目前我认为研究“一带一路”特别有价值,因为我们正处于生产方式变革的阶段。中国推动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与美欧在工业革命时期兴起的生产方式完全不同。这种生产方式使中国发展迅猛,并驱动了下一轮科技产业革命。马克思曾经清楚地讲过,历史的变迁实际上是一种生产方式的演化。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我将当前的生产方式称为模块网络化,整个生产流程越来越分解,而??榈淖楹夏芄簧钜旎牟?各??椴⑿性俗饔质拐迳奔渌醵?。

所以,我们当前时代的整体生产速度会越来越快,这是新生产方式循环往复带来的结果。因为一旦流程分解,市场需求就会变得越来越碎片化,都是定制化的需求,包括在生产和消费领域。这种生产到消费的整体组合联动机制发生变化后,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我的方法论是建立在历史观、整体观、演化观的视角下考察生产方式变革,从理论出发,回归实践。我会研究全球分工格局的变迁,研究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我们国家发展的大局内涵是什么,“双循环”的逻辑是什么?再去研判局部支点诸如港澳应该采取的发展策略与措施。因此,这种历史观、整体观、演化观具有特色。

02

《秦智》:您认为香港在“一带一路”经济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和定位?

马莉莉:我们已经看到,当前香港社会经济形势并不容乐观。香港金融中心仍具有优势,但新加坡在吸引资金等方面已经取得成就。新加坡是主权国家,一直致力于保持核心竞争力,尤其在制造业方面。

相比之下,香港已经没有什么制造业。在新科技革命中,缺乏实体制造业,数字科技就难以融入,这是香港与新加坡的差距之一。个人认为,香港的潜力取决于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中国坚守社会主义道路,这使“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仍具有独特性,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和与西方制度对接的平台,香港有助于成为中西方对话的平台。香港可以通过发展创新科技中心来吸引国际科研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在信息产业到数字产业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方面仍处于前沿。

由此,推动数字科技产业革命,吸引国际科研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发展方向。受惠于低税制和自由市场制度等,香港在吸引科技人才、高管和运营平台方面仍具有优势。另外一个是关于资金的问题,人民币要达到像美元那样完全自由的状态,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因此我们需要一些中转基地,来联通内外金融市场,比如目前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币蓄水池,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等不少通过香港平台进行。另外,在国际金融形势动荡背景下,我们需要一些安全的屏障和通道,而香港能够扮演这个角色。

03

《秦智》:您认为“一带一路”经济带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马莉莉:2014年中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前后,乌克兰危机出现,欧佩克石油输出国减产报价,俄罗斯也相应减产。但非欧佩克组织的美国仍加大石油生产与出口,石油价格暴跌,俄罗斯在2014年GDP几乎折戟1/3,损失惨重。那么,我们在2013年采取的战略是什么?首先,我们成立了自贸试验区,即上海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接世界市场。其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扩大朋友圈,拓展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动荡的世界中,有着庞大生产能力的中国,需要更高水平、更深程度融入全球市场,在发展中保障安全,在安全中寻求发展。

04

《秦智》:您怎么看欧洲市场所处的位置,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一种被淘汰的生产方式?

马莉莉:对于被淘汰的生产方式,尽管它目前看起来强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力将逐渐衰落。相反,掌握先进生产方式的一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力可能变得更强大,这终将导致力量对比的实质性变迁。当然,这也是一个充满斗争的过程。现在看欧洲市场,感到非常遗憾,曾经非常强大,特别是德国作为领头羊和引擎。欧债危机后,欧洲竞争力的下滑不容觑视。尤其在俄乌冲突后,欧洲的工业体系受到严峻冲击,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许多企业无法继续经营,甚至倒闭。

当前,深化中欧合作是个不错的契机。欧洲有可观的消费能力、先进生产制造和科技聚集地、现代服务聚集地。而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科创、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引进欧洲的优势产业与投资显得尤为必要和具有可行性。

《秦智》:您觉得欧洲市场还存在哪些问题?

马莉莉:欧洲虽然推进了一体化,但诸多国家仍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制度和文化等,统一市场和深度合作仍会受到意见分歧等影响。

05

《秦智》:拉美地区的资源丰富性和互补性被提到,您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未来,与拉美地区的合作有哪些的机遇和挑战?

马莉莉:拉美是发展中地区消费能力相对较高的地区,复杂地缘形势下,近北美中心市场,资源丰富。截至2023年6月,我们与“一带一路”共建的152个国家中,有100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不足3%。这些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亚非拉是我们“一带一路”的主要合作方。亚洲,尤其是东亚,是新生产方式的主要聚集地,我们与这个地区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而与其他地区相比,如非洲、拉美和亚洲的边缘地带,拉美曾经是领先发展的地区,但后来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目前仍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消费能力,相对于非洲等地,合作空间更大。

目前,非洲尚未实现工业化,已经存在逆工业化现象。在未来,我认为南亚可以提供生产能力,往中东和非洲销售产品,而中东则是能源供应和拥有石油美元的地区,其消费能力也相对较高,这是可以进行合作的领域。相较之下,拉美是一个我们必须探索如何实现“共同发展”的地区。如果我们不能实现“共同发展”,那么这个合作就会终结。未来的方向是要“共同发展”,不能让共建国家实现发展,就不可能可持续;如何与共建国家联动发展,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机遇与挑战。

06

《秦智》:未来,在中美两国博弈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高水平建设?

马莉莉:未来的经济发展空间在哪里,对于东亚等小国而言,他们会选择站在哪一边,但前提是他们是否能够实现发展。中国现在实力强大,与之合作能够获益,这是越来越多国家清晰认识到的事实。因此,我们的合作空间将会随之扩大。生产网络是维护基本盘的核心基础,不同环节在生产链上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个环节的存在都是必要的,也是能够盈利的。所以,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是一个从2001年开始酝酿的过程,到2008年已经初见成效。

《秦智》:您提到“一带一路”倡议所实行的发展路径是从中国摆脱贫穷的经验总结而来的,具体来说,这一路径与全球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如何相契合?

马莉莉:没有消费能力,新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而按照传统经济学,消费能力取决于支付能力,贫穷就没有支付能力,就无解。但新生产方式为长尾市场发展提供可能,有消费需求、支付能力薄弱,可以聚集起长尾市场,可结合数智科技驱动巨规模生产网络运行。贫困问题可以在驱动新生产方式中求解。中国取得经验,就可以复制推广到“一带一路”地区,以驱动更大规模数智网络效应,与全球生产力发展趋势一致。

image

《秦智》:有些人对我们的“一带一路”持怀疑或者质疑的态度。未来如何消除这些质疑?

马莉莉:这其实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一旦一个人有成见,只有当现实摆到他面前时,他才会去思考,并且这也取决于他是否愿意接受这个现实。这种世界格局的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变迁和积累积极因素,进而改变人们的认知和立场,同时扩大他们的同盟者。这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相似,最初的20年充满了否定、怀疑和迟疑,但在坚定方向并经过20年的努力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一带一路”来说,现在可能正处在第一个10年,面临着各种质疑和反对。接下来的10年将会非常关键,需要我们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建立共同发展的标杆。这一阶段,我们需要积累实力,确保和平的十年。

我们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直接与美国对抗。在“一带一路”的推动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我们在工业化方面做了很多投资,却导致了这些国家的债务负担增加。这是一个表面问题,根本问题在于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薄弱,要完全投资建设,形成产业聚集,再产生盈利能力,这需要巨大的投资、漫长的时间,而且面临政权更迭、利益分配不均等风险。因此,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优化“一带一路”的拓展方式,重点在有合作基础、合作能力、合作意愿的地区进行建设和发展。

我们应该着重发展与这些地区的合作,通过创造良性发展效应,快速融入生产体系和网络。就像东亚地区一些国家,由于基础较好,能够在生产制造环节做出贡献,这种发展模式为合作提供了样板。我们要选择重点合作地区,快速将其融入生产网络,形成差异化支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07

《秦智》:您对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畅想?

马莉莉:未来的生产体系将具有很强的弹性,既是大规模网络,又需要大量高技能的劳动力。因此,科技教育的任务就是将廉价劳动力提升为能够与数字科技结合的劳动力。政府治理在这方面非常重要,因为数字“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在生产方式分解的同时实现供需的精准对接,各个??榈牟⑿性俗?这是人脑无法完成的。这一轮的数字科技产业革命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未来的发展将继续推动生产体系的流程分解和??橥缁??!耙淮宦贰钡奈蠢捶⒄菇攀只较蚯敖?国内外都将走向这个方向。

其次,未来十年的发展要夯实东亚地区基础,拓展到亚洲地区,实现东亚生产网络在SAP框架下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稳定周边的经济和政治安全。这是未来的基本盘。第二个方向是树立“共同发展”的样板,特别是在拉美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此外,还需要拓展与欧洲的合作,因为欧洲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能够提供我们所需的科技和先进服务。

对于美国,我们尽量争取稳定关系,因为维护和平与稳定符合我们最大的利益。未来十年,我们要蓄积能量,提升技能,扩大生产网络规模,将劳动力从低技能向高技能转移。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推动国内的消费,形成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在外部环境方面,需要制定差异化的策略,关注美国是否衰弱。尽管美国在一些核心科技方面仍有领先优势,比如芯片制造,但我们要在国内进行技术升级,加大研发投入,以便更好地应对外部变化。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