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4-05-10 12:52:46
作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引领带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航天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航天领域科技成果正加快转化。航天科技如何服务大众生活?记者进行了采访。
空间应用成果加速落地
午后,走进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智能科技研究院,科创中心智能感认知技术研究室副主任郭宇飞正在聚精会神地调试团队研制的一款相机。
看起来很普通的镜头,巴掌大小的传感器……“虽然是个简易的实验装置,但它能突破传统的曝光模式,从而提升成像水平?!惫罘杀呓樯鼙呓低范宰即巴獾奶?,一旁的显示器瞬间清晰成像,“传统相机受制于同步曝光的技术,一旦画面中存在明暗差距较大的部分,就容易导致成像不清晰?!?/p>
原来,这款设备通过搭载类脑神经形态传感器,让镜头像人眼一样具备“异步”曝光的能力,实现对光强差距较大画面的精准呈现。郭宇飞介绍,这项技术此前主要应用在空间观测等航天领域中,目前正在手机拍摄、智能驾驶等生活场景落地,“比如当汽车驶出昏暗的隧道,传统元器件很难精准成像,容易产生交通安全隐患。这项技术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来,在北京,4000余项空间应用成果在生物、医疗、农业、自然资源等行业落地开花,一批航天技术逐渐融入群众生活。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航天就是其中的关键领域之一。
在千里之外的安徽省芜湖综合保税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智能科技研究院还基于长期研究的技术,落地了“车路云”协同的智能接驳应用:在7.2公里的运行环线上,无人驾驶接驳车为园区百余名职工提供通勤服务?!耙酝拥靥镜叫醋致バ枰叫写笤?5分钟,现在乘坐无人驾驶接驳车,通勤时间仅需8分钟?!敝泄教炜乒ぜ胖悄芸萍佳芯吭菏致仙行某N窀敝魅谓樯埽安唤鼍雀?,智能化的接驳应用还具有安全、高效、全时运营的特点。”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用好研发优势与人才优势,推动更多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助力群众生活更便捷、更智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智能科技研究院党委书记、总经理程进说。
航天育种助力粮食生产
4月下旬,走进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彭庄村,放眼望去,满眼翠绿。种粮大户姜从连信心满满:“今年我家种植的全都是阜航麦1号,面积有350亩,目前小麦长势良好?!?/p>
在诸多良种中,为什么选择了阜航麦1号?
两年前,得益于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姜从连首次接触到阜航麦1号?!暗笔北鹑私樯埽馐蔷哂泻教毂尘暗穆笾?,有不少优势?!北ё攀允钥吹男奶?,当年姜从连先种了15亩,没想到,这次尝试给他带来了惊喜。
“整个生长周期里,麦苗抗寒性好,成穗率高,抗病性很不错。等到收获时,亩产大约在1350斤,远超我种过的其他品种?!苯恿?。
阜航麦1号,从何而来?
2013年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阜阳市达成合作,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将100克自主培育的省审小麦品种阜麦8号种子经由神舟十号飞船搭载送入太空,进行长达15天的太空遨游,就此开始了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航天育种事业。
2013年6月,种子返回地面后,被送到阜阳市农业科学院?!拔颐亲橹喙厝嗽?,集中科研力量,进行田间筛选与鉴定工作?!备费羰信┮悼蒲г盒÷笱蟹⒅行闹魅畏爰掖核?。经过数年的选育、试验工作,2016年6月,阜阳市农业科学院从众多小麦穗系中鉴定出一个优异品系,定名为阜航麦1号。
2021年1月,阜航麦1号正式获得安徽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证书,成为安徽省首个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自主育成的小麦新品种。
“2023年秋种,阜航麦1号在安徽、河南、江苏累计推广面积达40万亩,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加强对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更好促进小麦丰收?!狈爰掖核?。
“下一步,要将航天育种与生物育种技术充分结合,加快育种技术创新,培育更多优良品种?!卑不帐∨┮悼蒲г焊痹撼ふ酝钇剿?。
北斗导航技术应用广泛
走进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道港湾村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稻田里的旋耕机笔直前进,翻出的土垄整整齐齐。
定睛一瞧,旋耕机上无人驾驶。不远处的田埂上,农机手陶哲正通过手机上的北斗智能终端操作机器。陶哲介绍,这些农机都装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业时的行驶路线精确度很高。
不仅是耕作,在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使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后,种、管、收等农业生产各环节都可以更便捷地管理?!拔颐窃诘咎锊煌恢米吧洗衅?,通过5G+北斗+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对每个田块的酸碱度、温度、风速等数据进行实时监管?!庇劳┎纷ㄒ岛献魃绺涸鹑撕そ樯?,相比传统生产方式,农场通过北斗等技术形成的数字农业生产模式,可节省管理人工90%以上。
近年来,湖北省加快推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截至目前,湖北省已装配各类北斗农机终端4万多台(套),累计监测作业面积1.12亿亩。
除了农业领域,湖北省在电力、水利、交通领域也广泛应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2021年,湖北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做好北斗终端应用和产业融合,完善优化北斗产业生态。
“远程终端控制系统正常,数据回传正常,各项参数正常,即将开展排查巡视作业。”在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傅家堰乡,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宜昌运维分部输电运维五班班长徐海章确认好无人机的各项性能后,便通过手中的遥控器控制无人机缓缓起飞,顺着线路方向匀速前行。
“我们所管辖的线路大多在山区,不少地段常年没有网络信号,以前尽管普及了巡线无人机,但无人机时常无法起飞,有时起飞了也会丢失信号,很难进行精细化巡检?!毙旌U滤?,“现在装有北斗的无人机不仅可以提供厘米级的实时精度定位服务,还能实现全天候、无盲区的精准感知?!?/p>
近年来,湖北省北斗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基本形成由基础软件、数据处理及算法等技术和产品构成的产业上游,以北斗终端设备为主的产业中游,以及北斗运营服务应用为主的产业下游。“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北斗导航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继续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一体化推进,让大家使用北斗产品更加得心应手?!焙笔】萍继喙馗涸鹑怂怠?/p>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文化交流网 ngc96.tqlkx.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文化交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